《人工智能与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这篇文章,作者乔晓楠和郗艳萍探讨了人工智能在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其对政治经济学、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影响。文章发表于2018年的《经济纵横》第6期,指出人工智能作为新工业革命的关键技术,将深入影响劳动力市场和经济结构。
人工智能被视为提升劳动生产率的关键驱动力。它能够模拟人类的脑力劳动,从而替代部分传统工作,进一步释放生产力。这种技术进步对于中国这样致力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国家而言,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通过引入人工智能,可以在农业、制造业、公共服务、批发零售、金融保险、健康医疗、物流运输和共享经济等多个领域实现智能化升级,有望借助新工业革命的浪潮,快速提升产业水平,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然而,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特别是在劳动就业和收入分配方面。随着机器智能的进步,部分岗位可能被自动化取代,导致就业结构的变化。因此,政府需要关注这一问题,通过加强社会保障体系、推动职业培训和再就业服务,来缓解可能出现的就业压力。同时,政府还需在收入分配上进行适度调控,防止收入差距扩大,确保社会公平和谐。
在政治经济学的视角下,人工智能不仅涉及生产力的提升,也涉及到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力的提升意味着生产方式的革新,而生产关系则需要相应调整以适应这种变化。政府应当引导并推动生产关系的优化,比如通过立法保护劳动者权益,鼓励创新,同时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以确保生产力的进步能够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最终服务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
人工智能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中扮演着双面角色:既是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也是社会变迁的重要推手。政府和企业需要共同努力,既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带来的效率提升,又要妥善应对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以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