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详解】
这篇七年级政治同步练习的主题是“授人玫瑰,手留余香”,主要围绕着孔子的经典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展开,旨在引导学生理解和实践这一道德准则。
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这句话出自《论语》,意味着一个人不应该对别人做自己不愿意被做的事情。它强调了尊重和理解他人的立场,倡导同理心和善良的行为。
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重要性**:
- **道德基础**:它是建立和谐社会和个人良好品德的基础,有助于培养人的同情心和道德责任感。
- **人际关系**:它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减少冲突,增强相互理解。
- **社会秩序**:遵循这一原则,社会关系更加稳定,社会秩序得以维护。
3.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关键**:
关键在于“换位思考”和“将心比心”。要时刻考虑到自己的行为是否会对他人造成困扰或伤害,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理解和尊重他人。
4. **课堂练习中的知识点**:
- **选择题**:
- 第一题强调的是考虑他人的感受,选择D,即“每个人都要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怎样对待自己,就应怎样对待他人”。
- 第二题提到实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关键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答案是B。
- 第三题的实质是关心、尊重和理解他人,选择B,即“②③”。
- 第四题的实质是理解至上,选择A,即“向人所想,理解至上”。
5. **分析说明**:
针对起外号的现象,可以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角度分析,如果自己不喜欢被取笑,就不应该去取笑别人,因为这可能会伤害他人的自尊心,违反了这一道德准则。
6. **课后拓展训练**:
上海世博会选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五句《论语》经典之一,表明它在国际交流中的重要性,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友善和尊重精神。这样做可以提升国家形象,增进各国间的友好关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仅是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交往的基本原则。通过学习和实践这一理念,学生能够学会尊重他人,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进而塑造和谐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