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档是关于语文教学设计,主题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的教学流程。课文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形象,学习其高尚品质,并掌握一定的语文技能。
教学目标包括:
1. 学习并掌握“挽、嗽、囫囵”等12个生字,以及“遗体、挽联”等生词的正确读音和含义,理解成语“囫囵吞枣、张冠李戴、恍然大悟、饱经风霜”的意思。
2. 能够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一部分,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 通过梳理课文内容,学习如何用小标题概括事件,选取能展现人物特点的材料。
4. 了解倒叙的写作手法,分析第一部分与后续内容的关系。
5. 感受鲁迅先生的鲜明个性,即他关心他人胜过自己。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 重点在于正确书写“嗽”字,以及对课文第一部分的理解和朗读。
2. 难点在于如何从课文内容中提炼小标题,选择代表性的材料来展现鲁迅先生的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分为六个步骤:
1. 引入课题,通过板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 初次阅读课文,学生自主读文,解决字词难题,初步形成对鲁迅先生的印象。
3. 学生分享阅读体验,认读词语,理解成语,讨论鲁迅先生的形象。
4. 再次阅读,分析课文结构,寻找围绕中心句“的确,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所讲述的事件,并尝试提炼小标题。
5. 深入学习第一部分,理解鲁迅先生去世后人们的悲痛,以及这种情感与全文的关系。通过诵读和讨论关键句子,增强情感体验。
6. 课堂总结,让学生回顾所学,巩固知识。布置作业,抄写生词,阅读相关链接,加深理解。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仅能掌握新的汉字和词汇,还能在阅读和理解文本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同时对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有更深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