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包括了良好的审题习惯、有效的解题策略以及对比分析易混淆问题的能力。以下将详细阐述这些关键点。
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是教学的基础。审题是解答应用题的第一步,教师应教导学生仔细阅读题目,找出直接条件和间接条件,理解题目的意图。可以通过让学生画线段图或用符号标记来强化理解。例如,在处理类似题目“图书室的科技书与故事书共3000册”与“图书室有故事书3000册”的差异时,训练学生区分共有数和单一数,从而避免误解。
教给学生分析应用题的推理方法是提升解题能力的关键。分析法和综合法是常用的解题策略。分析法是从目标问题出发,寻找所需条件,确定解题步骤,例如在解决“甲车和乙车运煤问题”时,首先要明确需要知道甲车和乙车各自的运煤量,然后逐步求解。而综合法则从已知条件出发,推导出目标问题,如上例中,从甲车的运煤量和乙车与甲车的差距出发,求出乙车运煤量,最后得到两车总运煤量。
第三,对比分析易混淆问题有助于学生清晰区分相似但不同的应用题类型。比如,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学生需要理解是用乘法还是除法,并识别是否需要使用括号。通过对比教学,例如梨树和苹果树数量的不同情境,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问题的本质,正确选择解题方法。
引导学生自编应用题是提升理解力和创造力的有效途径。在低年级,教师可以提供部分信息让学生补全问题或条件,逐渐发展到高年级时,鼓励学生根据给定的算式自编题目。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应用题结构的理解,还能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需要系统性地训练学生的审题技巧、推理方法、问题对比分析以及自我创造能力。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能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更能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