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组织结构"
计算机组织结构是计算机科学中的一门重要课程, 涵盖了计算机的基本组成结构、计算机发展史、计算机性能等方面的知识。
计算机组织结构可以分为两大部分:指令集架构(ISA)和组织实现(Microarchitecture)。前者是程序员可见的部分,包括指令集、各种数据类型的大小等;后者是程序员不可见的部分,包括控制信号、存储技术等。
计算机发展史可以追溯到电子管时代的ENIAC,第一代计算机采用电子管,后来发展到晶体管时代、集成电路时代等。摩尔定律(Moore's Law)表明,一个芯片上所放的晶体管数量每年翻倍,导致计算机逻辑内存单元的成本降低、速度提高、电源和散热要求降低、可靠性提高。
计算机性能可以从三个方面衡量:CPU速度、Memory容量/速度和I/O容量/速度。CPU性能可以用时钟频率、时钟周期、每秒执行的指令数(MIPS)和每秒浮点操作数(MFLOPS)等指标来衡量。
在衡量计算机性能时,不能仅靠时钟频率来判断,一定要考虑到每秒执行的浮点运算次数。不同的指令集需要不同的指令数量和时钟周期数,同一条指令在不同计算机上的执行时间也不同。此外,采用并行或流水线等技术也可以加速程序的执行。
在计算机发展史中,ENIAC是第一代计算机,采用十进制,使用真空管来表示寄存器。然而,如果ENIAC可以使多个真空管同时处于ON和OFF状态,这种表示方法是不合理的,因为这样会出现多个真空管处于ON状态,无法判断是哪个数字。
在衡量计算机性能时,时钟周期的时间和指令数量也是重要的指标。例如,IBM 360Model 75的指令周期是360Model 30的5倍,但是其性能提高了50倍。这是因为IBM 360Model 75可能采用了不同的指令集,减少了指令数量,或者采用了流水线、并行等技术,提高了计算机性能。
时钟频率也是一种重要的衡量指标,时钟频率越高,计算机的性能越好。但是,时钟频率也不是唯一的衡量指标,程序的规模和指令数量也是重要的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