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EE 802.1Q, IEEE802.1ad, IEEE 802.1ah Standard a supporto delle...
### IEEE 802.1Q, IEEE 802.1ad, IEEE 802.1ah 标准支持 VLAN 技术 #### 一、IEEE 802.1Q 标准概述 IEEE 802.1Q 是一个由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 IEEE)制定的标准,主要用于定义虚拟局域网(Virtual Local Area Network, VLAN)的技术框架。该标准规定了如何在以太网帧中添加标记来区分不同的VLAN,使得不同VLAN之间的通信可以在同一物理链路上进行而互不影响。 **IEEE 802.1Q 帧格式** 根据文档内容,我们可以看到IEEE 802.1Q 的帧格式包含了以下几个关键字段: 1. **前导码 (Preamble)**:7字节。用于同步发送端和接收端的信号。 2. **起始帧分隔符 (Start Frame Delimiter, SFD)**:1字节。标识帧头的开始。 3. **目的地址 (Destination Address, DA)**:6字节。帧的目标MAC地址。 4. **源地址 (Source Address, SA)**:6字节。帧的源MAC地址。 5. **标签协议标识 (Tag Protocol Identifier, TPI)**:2字节。标识此帧采用的是802.1Q标签。标准值为 “8100”。 6. **用户优先级 (User Priority, P)**:3比特。指示802.1p优先级级别0-7 (Class of Service, CoS)。 7. **规范格式指示器 (Canonical Format Indicator, CFI)**:1比特。指示MAC地址是否遵循规范格式。对于以太网来说,通常设置为“0”。 8. **VLAN标识符 (VLAN Identifier, VID)**:12比特。指示帧属于哪个VLAN(范围1-4094)。 9. **类型/长度字段 (Type/Length Field)**:2字节。包含以太网II类型的值或802.3长度信息。 10. **有效载荷 (Payload)**:48-1500字节。用户数据或更高层协议信息。 11. **帧校验序列 (Frame Check Sequence, FCS)**:4字节。用于检查帧内容的错误,通常称为“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 #### 二、保留的VLAN ID 值 文档中提到了两个被保留的VLAN ID值: - **0x000**:空VLAN ID,用于优先级标记帧。 - **0xFFF**:管理通配符查询或其他未来用途。 #### 三、IEEE 802.1Q 的 Vlan 标签 - **C-TAG**:客户VLAN标签。当帧通过支持802.1Q的交换机时,会在此添加C-TAG。 - **C-DA** 和 **C-SA**:客户数据的源地址和目标地址。 - **C-FCS**:客户帧的校验序列。 #### 四、VLAN 意识桥接 IEEE 802.1Q 支持的 VLAN 意识桥接允许在同一物理设备上配置多个逻辑网络。例如,在单个交换机内可以配置三个虚拟交换机,分别对应不同的位置(Location A、Location B 和 Location C)。 **端口类型:接入端口 (Access Port)** 接入端口的行为特点包括: - 接入端口在其成员集中只有一个VLAN——即端口VLAN(Port VLAN)。 - 当帧进入接入端口时,如果它不包含VLAN标签,则自动将其标记为该端口所属的VLAN。 - 当帧离开接入端口时,其VLAN标签将被移除。 #### 五、IEEE 802.1ad (Q-in-Q) 和 IEEE 802.1ah (MAC-in-MAC) **IEEE 802.1ad**(也称为 Q-in-Q 或 802.1ad 供应商桥接)是 IEEE 802.1Q 的扩展,旨在提供多提供商服务。它引入了第二层标签(即外部标签),允许在服务提供商网络中对客户网络流量进行进一步细分。 **IEEE 802.1ah**(也称为 MAC-in-MAC 或 802.1ah 提供商桥接)是另一个 IEEE 标准,用于简化服务提供商网络中的多提供商桥接过程。它通过在客户数据包的 MAC 地址之间插入一个新的 MAC 头部来实现这一点,从而避免了 VLAN 标签的使用。 #### 六、结论 IEEE 802.1Q、IEEE 802.1ad 和 IEEE 802.1ah 标准共同构成了现代网络架构中 VLAN 技术的核心基础。这些标准不仅提高了网络效率和安全性,还促进了不同网络之间的无缝连接。通过了解这些标准的具体应用和技术细节,网络工程师能够更好地设计和管理复杂的网络环境。
剩余55页未读,继续阅读
- 粉丝: 0
- 资源: 3
- 我的内容管理 展开
- 我的资源 快来上传第一个资源
- 我的收益 登录查看自己的收益
- 我的积分 登录查看自己的积分
- 我的C币 登录后查看C币余额
- 我的收藏
- 我的下载
- 下载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