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IS协议,全称Intermediate System to Intermediate System,是一种链路状态路由协议,常与OSPF相比较。两者在很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都维护一个链接状态数据库(LSDB),并使用最短路径优先(SPF)算法计算最佳路径,通过Hello报文建立和维护邻居关系,具有构建层次化网络的区域概念,都是无类路由协议,以及在广播型多路访问网络中选择指定路由器。此外,它们都支持认证机制。
然而,IS-IS在术语上与OSPF有所区别。在IS-IS中,路由器被称作中间系统(IS),主机则被称为端系统(ES)。IS-IS协议分为两个层面,L1和L2,分别对应OSPF的非骨干区域和骨干区域。IS-IS的区域边界位于链路上,而非OSPF中的设备上。IS-IS的骨干区域是L2区域,非骨干区域是L1区域,路由器可以是L1、L2或L1/L2类型。每个L1路由器维护相同的LSDB,而L1/L2路由器不向L1路由器通告L2类型的路由,通过设置"区域关联位"(ATT位)来指示可达其他区域的路径。
IS-IS的链路状态数据单元(LSP)类似OSPF的链路状态广告(LSA),但LSP本身就是数据包,不是封装在IP包头内。IS-IS的区域间通信必须通过L2区域,防止环路。与OSPF的区域ID和路由器ID(RID)不同,IS-IS使用网络实体标题(NET,即ISO地址)来定义这些参数。
在IS-IS的邻接关系中,L1邻接的AID必须相同,L2邻接的AID可以不同,而L1/L2路由器可以同时有L1和L2邻接,甚至存在L1/L2邻接的重叠。IS-IS的这种设计允许更灵活的网络拓扑和区域划分。
IS-IS协议虽然在某些方面与OSPF类似,但其基于ISO模型的设计带来了一些独特的特性,如两层架构和特定的邻接关系规则。IS-IS的灵活性和效率使其在某些网络环境中成为更优的选择。理解IS-IS的工作原理对于网络管理员来说至关重要,尤其是在设计和维护大型网络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