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改革新趋向》的讨论主要集中在课程改革的深化、教学有效性的理解、以及合作学习在改革中的角色。课程改革是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乎到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和教学方式的转变。
课标修订是课程改革深入的一个关键步骤。这既是一项例行工作,符合国际上定期修订课程标准的惯例,也是对课程改革实施过程的反思和调整。在修订过程中,课标保持了原有的教育理念,同时在表述方式上进行了优化,尤其强调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修订的依据包括调查研究的结果,对实验阶段问题的回应,以及课程改革实践中积累的成功经验和教训。修订的思路旨在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更鲜明地突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非连续文本阅读要求的提升是课改的一个亮点,旨在使学生不仅仅是学习语言学的各个分支,而是要学会实际运用语言文字。这要求课程目标更加契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提高教学实施的可操作性,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习惯、品味和能力。针对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错别字、书写质量问题,修订后的课标调整了识字和写字量,强调正确的写字姿势和习惯,注重写字的教育功能。
在数学教育方面,课标修订梳理了数学教育的基本理念和目标,明确了数学的意义、教育作用,以及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目标。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和基本活动经验)与四种能力(计算能力、空间观念、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提出,突出了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是现代教育对数学教育的新要求。
教学有效性是课程改革的另一重要议题。有效教学不仅关注知识的传授,更应关注学生能力的提升,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式的转变上,合作学习被视作推动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沟通、协作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新趋向反映了教育界对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对教学有效性的深度思考,以及对合作学习模式的探索和应用。这些改革旨在构建一个更加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更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