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博士学位论文探讨的是天然产物Neoalbaconol诱导肿瘤细胞发生程序性坏死的分子机制。Neoalbaconol是一种从高等真菌中提取的小分子化合物,被发现在特定剂量下能够诱导肿瘤细胞经历一种受控的死亡过程,即程序性坏死(necroptosis)。与传统的细胞凋亡不同,程序性坏死涉及细胞膜的破坏、能量代谢的危机,以及炎症因子的释放,其主要由RIPK1/RIPK3信号通路调控。
研究表明,Neoalbaconol能剂量依赖性地触发多种肿瘤细胞的程序性坏死。通过使用程序性坏死抑制剂Nec-1,可以逆转Neoalbaconol诱导的细胞死亡,进一步证实了这一过程的特异性。同时,RIPK1和RIPK3的敲低实验显示,这两个分子在Neoalbaconol诱导的细胞程序性坏死中起着核心作用。
Neoalbaconol影响RIPK1的泛素化水平,特别是降低了RIPK1的K63泛素化,这与RIPK1/RIPK3复合物的形成和细胞程序性坏死的发生密切相关。此外,Neoalbaconol还调节了NF-κB信号通路,它既能抑制经典途径中的p65活性,又激活了非经典途径,通过稳定NIK促使p100转化为p52,进而促进p52入核并激活NF-κB非经典通路。这一过程导致细胞因子TNFα的表达和分泌,通过TNFR信号传递路径,进而引发程序性坏死。
同时,Neoalbaconol与线粒体的功能失调和活性氧(ROS)生成也有所关联。化合物诱导大量ROS的产生,这部分是由RIPK3介导的,ROS在细胞死亡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Neoalbaconol还抑制线粒体的呼吸作用,减少ATP的产生,这符合能量代谢异常影响细胞死亡的理论。
这些研究揭示了Neoalbaconol诱导肿瘤细胞程序性坏死的复杂机制,涉及到TNFα自分泌、线粒体功能障碍等多个层面。这一发现加深了我们对天然产物抗肿瘤作用的理解,也为开发基于程序性坏死的新抗癌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关键词包括程序性坏死、Neoalbaconol、受体相互作用蛋白、NF-κB信号通路、线粒体和活性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