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详解】
1. **地图比例尺的理解与计算**:
地图比例尺表示了地图上的距离与实际地面上的距离之间的关系。题目中的比例尺问题涉及到不同线段比例尺的比较以及距离最短路径的判断。A、B两地相距33.3厘米,地方时差4小时,说明两者实际距离约为1320千米(因为地球每15°经度相差1小时,4小时相当于160°)。根据比例尺计算,AB段的实际距离与图上距离的关系可以用来判断各选项的正误。
2. **最短距离的判断**:
地球上两点间的最短距离是大圆航线,即经过两点的大圆的劣弧。由于A、B两地经度相差较大,所以最短路线不是简单的东行或西行,而是沿着地球表面的曲线,即先向东北,后转向东南。
3. **等高线地图的理解与计算**:
在等高线地图中,大坝的高度计算需要考虑水位线和等高线的关系。若b处建大坝,坝顶到达a处,需要确定a、b两点的海拔差,结合等高线的间隔来估算大坝高度。题目中没有给出具体的等高线间距,因此无法直接计算,但可以通过选项进行排除。
4. **坡面径流方向的判断**:
在等高线地图上,坡面径流的方向总是垂直于等高线,从高处流向低处。d处的坡面径流流向可以根据等高线的分布来判断,需要分析d点周围的地形走向。
5. **山脉的地理意义**:
中国地理中,山脉常常作为地势阶梯的分界线。图中的山脉如果属于阶梯分界线,通常意味着它具有重要的地理分隔作用,如影响气候、水系分布等。题目的答案需要根据图示来识别。
6. **河流径流量的变化原因**:
河流在乙处附近径流量明显减少,这可能与上游的降水、蒸发、人类活动(如灌溉)、湖泊调节等因素有关。题目的答案通常会涉及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7. **京杭运河的流向**:
京杭运河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水上交通线,其流向需要根据地理知识来判断,通常由北向南,但也可能因某些局部地段而变化。
8. **气候要素对季节开始日期的影响**:
影响入秋日期等值线分布的因素包括纬度(温度变化)、地形(海拔导致温度差异)和海陆位置(海洋影响气候调节)。降水和植被对季节开始日期的影响相对较小。
9. **地理现象的解释**:
对于无夏区的成因,要考虑地形(如海拔高,气温低)、气候类型等因素。乙地可能因为海拔高,温度较低,所以没有夏天。
以上是对试题中涉及地理知识的详细解释,每个知识点都与地理学习的核心概念紧密相关,包括比例尺的计算、最短路径的判断、等高线地图的应用、河流与气候的影响、地理分布特征等。这些知识不仅适用于高中地理学习,也是地理学家和地理爱好者日常研究的重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