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档实际上是一份高中语文考试试卷的部分内容,主要涉及现代文阅读部分,讨论的是艺术作品的接受美学。接受美学是20世纪解释学的一个分支,它强调读者或观众在接受艺术品时的再创作作用,认为艺术品的价值并非在创作完成时就完全确定,而是需要通过接受者的理解和诠释才能得以实现。
文章指出传统的观点往往将艺术创作视为艺术家个人经验的结晶,而接受美学则认为,读者或观众的接受是艺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品的“召唤结构”包括“空白”、“空缺”和“否定”三个要素,这些元素需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经验和想象去填充、连接和反思,从而完成艺术作品的第二次创作。这与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和简洁相呼应,有限的文字可以激发读者的丰富想象。
接着,文章提到海德格尔的“前理解”概念,即接受者的理解受到他们先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的影响。这意味着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并非简单重现文本意义,而是结合自身的经验和理解进行解读。在此过程中,文本既规定了理解的方向,又允许一定的自由度,导致可能的误读或创造。误读并非全然是负面的,它可能是理解的一种形式,甚至是创新的源泉。
文章指出,艺术品的理解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与时间有关,因为理解总是处于现在进行时。我们不能完全按照古人的视角去理解历史作品,而是会受到我们自身心理文化结构的影响。同时,理解的艺术品具有实践性,它们通过理解进入现实,影响生活,理解本身赋予了艺术品生命力。
这篇文章探讨了艺术作品接受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强调了读者或观众在艺术创作中的主体地位,以及理解、误读和创造在艺术作品生命延续中的关键作用。这份试题旨在考察学生对这一理论的掌握程度,以及他们在实际文本阅读中的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