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认定考试知识点】
1. 心理学态度理论:态度的核心成分通常被认为是情感成分,因为它影响人们对事物的喜好或厌恶,决定人们的行为倾向。
2. 德育方法:锻炼法是一种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实际活动来培养其道德品质的方法,如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
3. 泛化理论:在条件反射理论中,刺激泛化指的是个体在面对类似但不完全相同的刺激时,会表现出与原有条件反应相似的反应。
4. 教育学发展历史: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5. 班级管理方式:平行管理强调将集体管理和个别管理相结合,以实现更有效的教学管理。
6. 教学活动本质:教学活动本质上是一种认识活动,旨在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能力。
7. 素质教育重点:我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
8. 教育评价准则:教育目的既是所有具体评价标准的整合,也是最高的评价准则。
9.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审美需要属于成长需要,而非缺失需要,如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和尊重需要是缺失需要。
10. 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和铁钦纳被视为构造主义的代表人物,他们强调通过内省法探究心理元素。
11. 知觉理解性:学生基于已有知识经验理解新知识,体现了知觉的理解性。
12. 教育心理学奠基人:桑代克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他的“尝试错误”理论对教育心理学有深远影响。
13. 学习类型:学习“直角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属于概念学习,即掌握一类事物共同的关键特征。
14. 知觉特性:联系上下文猜测词义体现了知觉的理解性,即利用背景信息解读未知信息。
15. 德育原则:导向性原则要求德育有明确的理想性和方向性,引导学生向着正确方向发展。
16. 学习心理学研究对象:学习心理学主要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心理变化。
17. 态度形成阶段:态度形成过程的第二阶段是认同,即个体开始接受并模仿他人的观点和行为。
18. 下位学习:在已知需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类似于已知的质量与能量等关系,这属于下位学习,即新知识与旧知识相联系。
19. 自我教育能力:班集体的活动有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使他们学会自我反思和自我提升。
20. 道德的核心:道德认知是道德的核心,它决定了个体对道德规范的理解和判断。
21. 观察学习说:“杀鸡吓猴”的教育效应反映了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即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来学习新的行为模式。
22. 实习法:将书本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方法称为实习法,它强调动手操作和实践经验。
23. 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涂尔干是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主张教育应服务于社会。
24. 启发性原则: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体现了启发性原则,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知识点涵盖了教师资格证认定考试中的心理学、教育学、德育、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考生需要对这些内容有深入理解和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