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梳理】
1. 明清君主专制加强:明清时期的君主专制显著增强,体现在明代的内阁制度和清代的军机处。明代内阁并非正式的行政机构,内阁大学士品秩低,其权力受皇帝控制,无法对皇权构成制约。清代军机处的设立,使中枢决策效率提高,进一步强化了皇权。
2. 内阁制度:明代内阁的功能主要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但无决策权。内阁成员的选拔方式多样,包括皇帝钦定、阁臣推荐等,反映了皇帝对权力的掌控。
3. 官员选拔与任用:明代进士中榜后的“观政进士”制度,旨在让新进士在实际工作中积累经验,再授予官职,提高了官员的执政能力。清代对内阁大学士的品秩提升,反映了朝廷对文官地位的重视,但并不意味着内阁位高权重,反而强化了君主专制。
4. 国家凝聚力:明朝中后期,军民同仇敌忾抵御外敌,显示出国家的凝聚力和民众对皇权的支持。清朝时期,军机处设立的目的之一是加强对军事和边疆事务的控制,强化中央集权,同时也体现了国家对军事的重视。
5. 中枢机构演变:中枢机构的演变受到政治、经济、军事等因素的影响,如五代十国枢密院、北宋“三司”、清朝军机处的设立,均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反映了皇权的集中和决策效率的提升。
6. 历史记载的多样性:对于同一历史人物或事件,不同的历史文献可能会有不同的记载,如万历皇帝在中国与朝鲜历史文献中的形象差异,反映了历史叙述的主观性和多元性。
7. 八股取士: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以八股文为主,尽管批评声音认为它束缚了人才,但也有人认为它在一定程度上筛选了人才,阻挡了庸才进入官场。
8. 武力与文化的关系:乾隆皇帝的观点强调武力在维护国家统一中的重要性,提醒后代不可过度偃武修文而忽视军事力量的建设。
9. 地方行政与中央集权:清朝行政区划的调整,如减少地方层级或限制省级官员职权,主要是为了防止地方势力过大,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10. 监察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从台谏分置到台谏合一,御史的纠弹职能增强,谏官的谏诤职能弱化,反映了君主集权的加深,对官员的监督更为严格。
这些知识点主要涉及明清时期的政治体制、官员选拔、国家治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以及历史叙述的多元性等方面,都是高考历史复习的重要内容。通过深入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应对高考历史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