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发热,医学上定义为体温超出正常范围,通常是口温超过37.3℃,肛温高于37.6℃,或者一天内的体温变化超过1.2℃。发热的原因可能涉及多种因素,包括致热原(pyrogen)的作用或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在病理生理学上,体温调定点上移导致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0.5℃)被认为是发热。
人体的发热机制主要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相关。下丘脑前部和后部的温觉和冷觉感受器接收刺激,调节散热和产热反应。当外源性或内源性致热原,如细菌毒素、病毒、IL-1、IL-6等细胞因子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会使得体温调定点上移,引发发热。这种反应可能是身体对治病因子的防御机制,有助于增强炎症反应,抑制细菌生长,创造不利于疾病发展的环境。
根据发热的性质和病因,可以将引起发热的疾病分为两类:感染性和非感染性。感染性发热通常由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支原体等引起,而非感染性发热则可能与血液病、风湿性疾病、实体肿瘤、理化损伤、神经源性原因或其他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有关。
在诊断和鉴别发热时,有两个关键点需要注意。即使面对复杂病例,也要考虑常见病的非典型表现,如心内膜炎可能伴随心脏杂音,肝脓肿可能表现为肝区疼痛和叩痛。寻找疾病的“定位”线索,通过症状判断可能的受累部位,帮助初步分类疾病,例如,肺部感染可能伴有咳嗽和呼吸困难,而关节炎可能表现为关节肿胀和疼痛。
鉴别诊断过程中,医生会综合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信息,以确定发热的具体原因。例如,血液检查可以发现白细胞计数的改变,提示可能存在感染;尿液分析可以帮助识别尿路感染;胸部X光或CT扫描有助于发现肺部问题;而结核菌素试验和抗核抗体检测等可以辅助诊断特定的免疫系统疾病。
发热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是一项复杂的过程,需要全面评估患者的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和影像学资料,以确定发热的根本原因。正确诊断对于制定有效治疗方案至关重要,避免误诊和漏诊,从而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