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学生从史料中提取信息能力培养】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是一项关键的任务。历史学科的本质在于对过去事件的研究,而这些研究的基础是史料。正如英国学者柯林武德和中国学者傅斯年、梁启超、胡适以及司马迁所强调的,历史学是基于证据的解释,史料是历史研究的核心。因此,新课程标准提倡培养学生的“史由证来,论从史出”意识,即通过分析史料来得出历史结论。
初中生在历史学习中面临的一大挑战是如何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这一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还能激发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历史思维品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三个层面来实施培养:
1. 立足课程文本,了解史料: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史料的种类和价值,包括文字史料、实物史料和口碑史料等,帮助他们理解不同类型史料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
2. 围绕重点难点,理解史料:针对教学中的关键点和难点,教师应选择合适的史料,让学生通过解读和分析来深入理解历史事件。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判断力。
3. 培养历史思维品质,见解史料: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审视史料,形成自己的观点,并能通过比较和论证来验证或修正自己的看法。这样可以训练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
文献研究表明,叶小兵、胡琮禹和朱文琪等学者已经对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探讨。叶小兵强调了合理利用史料在教学中的重要性,胡琮禹则分类并阐释了史料的作用,朱文琪提出史料应贴近学生生活以增强教学效果。
为了系统地进行这项研究,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 调查研究:了解学生目前的史料学习状况,找出影响信息提取能力的因素。
- 方法研究:探索有效提升学生从史料中提取信息能力的教学方法和途径。
- 拓展研究:结合本地文化,如上海乡土史料,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应用历史知识。
研究对象通常是特定年级的两个平行班,通过文献研究、调查法、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持续跟踪研究,以提高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并最终形成研究报告。
实施过程中,教师需紧密围绕教学目标,精心挑选史料,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信息提取,培养他们的证据意识和历史学习技巧。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学生不仅能掌握历史知识,还能学会如何从丰富的史料中寻找答案,形成对历史的深入理解,从而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