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偏差知识手册
认知偏差是指人们在认知和决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系统性偏差和错误。这些偏差可能会影响我们的信念和行为,进而影响我们的决策和选择。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讨论67种认知偏差,包括不明确性效应、锚定效应、注意力偏差、可获性启发、逆火效应、从众效应、信念偏差、选择支持偏差、确认偏差、知识的诅咒、诱饵效应等。
1. 不明确性效应(Ambiguity Effect)
人们倾向于避免未知,决策时避开资讯不够的选项,通过添加明确的细节来最大程度地减少歧义,从而提高转化率。例如,在设计报告中,添加信息性标签,以清除不确定性。
2. 锚定效应(Anchoring Effect)
人们在进行决策时,会过度偏重先前取得的资讯(锚点),即使这个资讯与这项决定无关。在进行决策时,人们倾向于利用锚点,快速做出决定。例如,在消费场景中,通过前后对比来放大优惠感知,进而促进用户做出有利于我们的决策。
3. 注意力偏差(Attentional Bias)
在检查所有可能的结果时,我们倾向于关注一些看起来合理且熟悉的事物,从而忽略了其他结果。例如,你是否发布过一项你认为会造成意外后果的功能,然后你就只盯着这个后果?
4. 可获性启发(Availability Heuristic)
我们认为那些迅速跃入脑海的事情比那些不容易想起的事情更为常见和重要。例如,通过创建一些与众不同的东西(在不影响一致性和熟悉度的情况下)让你的设计被记住。
5. 可获性层叠(Availability Cascade)
这个心理效应有一个更简单的描述,叫做三人成虎,也就是一件事越常被公开谈论,人们就越相信这件事。例如,创建一个醒目的标语,并确保重复多次。如果可能,这个标语以押韵结尾会更好。
6. 逆火效应(Backfire Effect)
我们不能轻易改变人们的信念:与根深蒂固的信念相反的证据和论据无济于事,只会巩固信念的地位。例如,通过情感辩论来影响他人的行为,不要尝试直接改变他们的信念。
7. 从众效应(Bandwagon Effect)
我们经常会因为大多数人以同一种方式思考,而改变我们自己的想法。例如,我们在设计中可以营造出一种群体选择的效果来吸引更多的用户,通过展示购买人数和滚动播放购买信息来体现出该商品的热门,让正在犹豫的用户「随大流」下单购买。
8. 信念偏差(Belief Bias)
我们更倾向于接受与我们的先验知识相符的论点,而拒绝对该论点的反驳。例如,谈论产品的好处时,不要夸大其词。如果它好到让人无法相信,那么人们将不会相信它。
9. 选择支持偏差(Choice-Supportive Bias)
做出决定后,我们倾向于称赞我们选择的选项,然后降级其他选项。例如,在用户做出购买决定并成功达成交易之后,是用户分享产品(或添加评论)的绝佳时机;展示肯定的信息,并祝贺他们达成了这一步骤以激励用户。
10. 确认偏差(Confirmation Bias)
当人们本来就持有一种观点时,对这种观点的感知和注意度会被放大,会选择性地回忆或收集关于它的事例。例如,在用户研究中,当你的预设想法是用户对A设计的满意度比B设计更高时,在研究中你可能会更关注用户提到的A设计的优点、收集更多用户对于A设计的正面评价。
11. 知识的诅咒(Curse of Knowledge)
当我们是某个领域的专家时,会不知不觉假设其他人和我们具有相同的理解能力,尤其是对于专业术语的使用。例如,考虑一下大多数用户,他们的技术水平可能不如你想象的那样,并且对你熟悉的事物也不太熟悉。
12. 诱饵效应(Decoy Effect)
引入第三个选项来加强旧选项的吸引力。例如,假设有产品A和B,以下是顾客可以选择的选项:(1) ¥100 - A (2) ¥300 - B (3) ¥300 - A + B。在这个情景,(2)是「诱饵」,用来引导顾客选择「目标选项」(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