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出行品质指数与改善评价》是由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的陈小鸿教授进行的一项研究,该研究针对中国城市中的自行车出行环境进行了深入探讨。自行车作为一种重要的绿色出行方式,其品质的提升对于促进可持续城市交通发展至关重要。研究旨在通过量化、可比较的指标体系,分析并评估自行车出行的品质,为政策制定者和规划者提供改善策略。
研究首先明确了几个关键问题:如何度量和评估自行车设施的服务水平,识别影响设施品质的主要因素及其重要性,以及提出提升出行品质的有效措施。目标是建立一个出行者需求为导向的出行品质分析模型和分级标准,为步行和自行车环境的改善提供标准化流程和方法。
在自行车出行品质指数分析模型中,研究涵盖了设施调研、特征分析、影响要素识别与量化等多个方面。例如,通过分析上海自行车设施,发现城市地面道路双向非机动车道的平均宽度为6.2米,占城市地面道路面积的22.5%。不同道路等级的非机动车道宽度有所差异,干道平均宽度为7.0米,而支路则为4.9米。此外,大约63%的城市干道设有物理隔离设施,但仍有37%的干道未设置。
为了进一步理解自行车出行的实际情况,研究团队对40条自行车路段进行了实地调研,包括不同道路等级、机非隔离形式、非机动车道宽度、遮阳设施、路边停车等要素。通过对交通特征的统计分析,如自行车道的设施、交通流特性,收集了关于安全、舒适、便捷和清洁等影响出行品质的指标。
自行车出行品质的影响要素被归纳为四大类:安全(如机非分隔、人非分隔、车辆速度与流量等)、舒适(路面平整度、遮阳、照明等)、便捷(绕行、车道标识等)和清洁(如重型车比例、助动车流量等)。通过出行品质问卷和视频调查,邀请了261名志愿者对40条路段的骑行环境进行打分,收集了大量的评级结果,以评估安全、舒适、清洁和总体品质。
通过这些详细的数据和调查,研究不仅揭示了自行车出行品质的现状,还为未来改善自行车环境提供了实证依据和量化工具。这样的研究对于推动城市交通规划向更加人性化、环保的方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创建更加友好、高效的城市自行车出行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