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是中医内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温热病邪引起的疾病,包括温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温病考试习题集涵盖了温病学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旨在帮助学生巩固对温病知识的理解。
1. 温病的分类:试题中提到温病分为新感与伏邪温病,这是根据病邪的来源和发病方式区分的。新感温病是指因感受时令之邪(如春季温热病邪)而发的疾病;伏邪温病则指体内潜伏的病邪在特定条件下引发的病症。
2. 温毒的特点:与普通温病相比,温毒往往表现出局部症状,如红肿热痛,这表明病邪在体表有明显的病理反应。
3. 湿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湿热病邪的特点是初起热象不明显,易于困阻清阳,闭郁气机,但不包括易伤肺胃之阴,这是其他病邪可能导致的症状。
4. 病变部位的判断:发热、咳嗽、胸闷、心烦、口渴、肌肤红疹等症状提示病变可能在气分,即病邪已经深入脏腑,影响了肺和心的功能。
5. 舌苔变化的意义:舌苔薄黑而干,无芒刺,通常表示胃阴大伤,而不是阳明腑实或肾阴耗竭。
6. 伏暑卫气同证的治疗:选用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玄参方,以清热解毒,养阴生津。
7. 湿温的病机:湿温病的病机涉及邪气对卫气和气分的影响,湿困日久会伤及阳气,后期可能出现热化燥火,深逼血分的情况。而气分湿热初期,湿中蕴热,湿轻热重是常见表现。
8. 暑温重症的治疗:暑温热炽重,出现神昏、斑疹、吐血便血等症状,需用犀角地黄汤合至宝丹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9. 春温初起的治疗:春温初起在阳明气分,兼有表证时,可用银翘散加减,兼顾解表和清热。
10. 阳明腑实兼阴液亏损的病机:表现为身热、腹满便秘、口干咽燥、脉沉细,提示病邪已入腑,且损伤阴液。
11. 春温病的治疗原则:清泄里热、顾护阴液、兼以解表是基本治疗原则,但不宜滋补肺胃,以免助热。
12. 秋燥病名的创立者:医家吴鞠通最早提出秋燥病名,强调秋季干燥气候对人体的影响。
13. 燥邪的属性:张目南认为燥属热。
14. 风温病的诊断要点:风温病发于冬春,初起见肺卫症状,后期常导致肺胃阴伤,病程较短,但不局限于冬春季节。
15. 宣透膜原法的适应症:适用于身痛有汗、寒甚热微、苔黄白而腻的情况,但不包括呕逆胀满。
16. 暑温暑伤津气的临床表现:暑温病可能会有身热息高、口渴自汗、肢倦神疲,但脉散大无力并不典型。
17. 湿温邪未化燥不易见的表现:湿温邪气未化燥时,一般不会出现痉厥症状。
18. 春温气营(血)两燔证的治疗方剂:化斑汤、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细生地、玄参方、清瘟败毒饮均为适用方剂,甘露消毒丹主要用于湿热病证。
19. 卫气营血辨证的创立者:叶天士开创了卫气营血辨证体系,对温病学的发展有着重要贡献。
20. 温病地域性因素:地理环境、人体体质和生活习惯都与温病的发生有关,但生产水平与此关联度较小。
21. 风热病邪初起侵犯部位:风热病邪常首先侵犯肺卫,引起上呼吸道症状。
22. 营分证与血分证的区别:主要在于病邪深入的程度,营分证可能有身热烦躁,血分证则可能表现为昏狂谵妄、吐血衄血。
23. 牙齿燥如枯骨的含义:这种舌象暗示肾阴极度枯竭,是阴虚重证的标志。
这些知识点涵盖了温病学的基本概念、辨证论治原则以及不同温病类型的临床表现和治疗策略。通过这些习题,学习者可以加深对温病学理论的理解,并提高临床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