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D-SCDMA—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标准
#### 第一章 概述
##### 1.1 移动通信发展简述
移动通信技术自诞生以来经历了快速发展,从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1G)主要提供语音服务,到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2G)增加了数据服务的能力,再到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实现了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为用户提供多媒体服务成为可能。
##### 1.2 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的发展
3G技术的出现标志着移动通信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国际电信联盟(ITU)定义了IMT-2000标准,作为全球统一的3G标准框架,旨在提供全球范围内的无缝漫游能力以及高质量的多媒体服务。在此背景下,出现了多种3G技术标准的竞争和发展,包括WCDMA、cdma2000和TD-SCDMA等。
**1.2.3 三大主流标准的技术比较**
- **WCDMA**:由欧洲主导,采用宽带码分多址(WCDMA)技术,支持高达2Mbps的数据传输速率。
- **cdma2000**:由北美主导,基于窄带码分多址(cdma2000)技术,数据传输速率最高可达3.1Mbps。
- **TD-SCDMA**:由中国主导,采用了时分同步码分多址(TD-SCDMA)技术,能够提供2Mbps的数据传输速率,并具有更高的频谱效率和更好的服务质量(QoS)。
##### 1.3 TD-SCDMA 标准的形成
TD-SCDMA是中国提出并主导的3G技术标准,旨在利用时分双工(TDD)技术提供更高效的频谱利用率和更好的服务质量。该标准结合了中国的技术优势和市场需求,通过国际电信联盟的认可,成为了全球三大3G标准之一。
##### 1.4 本书预览
本书全面介绍了TD-SCDMA技术的各个方面,包括其网络结构、物理层设计、无线接口协议、无线资源管理等内容,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理解TD-SCDMA技术的平台。
#### 第二章 第三代移动通信的网络结构
##### 2.1 IMT-2000 的目标和要求
IMT-2000是国际电信联盟提出的3G标准框架,旨在定义一系列技术和性能指标,确保3G网络在全球范围内的一致性和互操作性。其目标是实现全球范围内的无缝漫游和服务质量保障。
##### 2.2 UMTS 的物理结构模型
UMTS(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是基于IMT-2000框架下的一个3G标准,主要由用户设备域、基本结构域和域间通信三个部分组成。其中用户设备域负责终端设备与网络之间的交互;基本结构域涵盖了网络的核心部分;域间通信则涉及到不同网络之间的连接。
##### 2.3 IMT—2000的功能结构模型
IMT—2000系统结构模型包括无线资源(RRC)平面和通信控制(CC)平面两个方面。无线资源平面负责管理和控制无线资源,而通信控制平面则涉及呼叫建立、维护和释放等功能。
##### 2.4 TD-SCDMA 网络结构
TD-SCDMA网络结构包括了用户设备(UE)、无线接入网络(UTRAN)和核心网络(CN)三个主要组成部分。UTRAN进一步分为无线网络子系统(RNS)和无线网络控制器(RNC),通过不同的接口与其他网络组件进行交互。
#### 第三章 接入网的基本结构
##### 3.1 UTRAN 结构及其接口的通用协议模型
UTRAN是TD-SCDMA网络中的无线接入网络部分,其结构模型包括了一系列的接口和协议,用于实现终端设备与网络之间的高效通信。这些接口包括Iu、Iub和Iur等,分别连接不同的网络实体。
##### 3.4 Iu 接口
Iu接口是连接UTRAN与核心网络的关键接口,根据承载业务的不同又分为Iu-CS、Iu-PS等多个子接口。这些接口通过不同的协议来支持语音、数据等不同类型的业务。
#### 第四章 TD-SCDMA 物理层
##### 4.1 概述
物理层是TD-SCDMA系统中最底层的部分,负责处理信号的发送和接收,包括物理信道的设计、调制解调、功率控制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4.2 物理信道及传输信道到物理信道的映射**
- **传输信道**:用于承载不同类型的信息,如控制信息、用户数据等。
- **物理信道**:传输信道经过编码、调制等处理后映射到具体的物理信道上,包括控制信道、业务信道等。
- **TD-SCDMA 系统的帧结构**:定义了时间和频率上的组织形式,用于区分不同的用户和业务。
- **TD-SCDMA 系统的突发(burst)结构**:定义了信号在特定时间内的传输格式。
- **训练序列(midamble码)**:用于接收端估计信道特性,提高信号解调的准确性。
- **物理信道训练序列的分配**:根据物理信道的特点分配相应的训练序列。
- **物理信道的信标特性**:用于小区搜索和同步过程中。
**4.3 信道编码和复用**
- **信道编码**:为了提高传输的可靠性和抗干扰能力,采用了卷积编码、Turbo编码等多种编码方式。
- **复用**:将多个传输信道的数据复用到一个物理信道上,提高了频谱的利用率。
**4.4 扩频与调制**
- **扩频码**:用于区分不同的用户或信道,提高系统的容量。
- **扰码**:用于区分不同的小区,防止相邻小区间的干扰。
- **数据调制**:采用QPSK、16QAM等调制方式提高数据传输速率。
- **扩频调制方法**:将数据与扩频码相乘后再进行调制,提高抗干扰能力。
**4.5 物理层过程**
- **功率控制**:动态调整发射功率,保证信号质量的同时降低干扰。
- **上行同步**:终端设备与基站之间的时间同步过程。
- **下行发射分集**:通过多天线发送同一信号,提高接收端的信号质量。
- **小区搜索**:终端设备进入新的小区时,通过搜索同步码等完成小区识别的过程。
- **随机接入过程**:终端设备与网络建立连接的第一步,用于请求接入许可。
**4.6 物理层测量**
- **小区选择/重选测量**:终端设备在选择或重选小区时进行的测量,以确保最佳的服务质量。
- **切换准备测量**:在网络进行切换之前,终端设备对目标小区的信号质量进行评估。
- **DCA 测量**:动态信道分配过程中所需的测量,用于优化资源分配。
- **时间提前的测量**:终端设备为了实现上行同步而进行的时间提前量测量。
#### 第五章 无线接口协议
##### 5.1 概述
无线接口协议是TD-SCDMA系统中用于规定终端设备与网络之间交互规则的协议层,主要包括物理层、媒体接入控制层(MAC)、无线链路控制层(RLC)等。
**5.3 MAC 媒体接入控制协议**
- **MAC 层介绍**:负责控制终端设备如何访问无线信道。
- **信道结构及映射**:定义了各种物理信道的映射关系。
- **MAC 层功能描述**:包括资源分配、优先级管理等功能。
- **MAC 层数据流操作**:数据在MAC层的处理流程。
**5.4 RLC 无线链路控制协议**
- **RLC 层结构及业务**:提供数据传输的确认机制,确保数据的可靠传输。
- **RLC 功能描述**:包括数据分段、重组等功能。
- **RLC AM 操作过程**:自动重复请求(ARQ)机制的具体实现。
**5.5 PDCP 分组数据汇聚协议**
- **PDCP 结构**:用于对高层数据包进行压缩和加密。
- **PDCP 功能**:包括头压缩、加密等功能。
**5.6 BMC 广播/多播控制协议**
- **BMC 概述及结构**:用于广播或多播消息的传输。
- **BMC 功能**:包括消息的封装、发送等功能。
**5.7 RRC 无线资源控制协议**
- **概述**:负责控制无线资源的分配和管理。
- **RRC 结构与功能**:包括连接建立、配置、释放等功能。
- **RRC 状态**:终端设备与网络之间的不同状态。
- **RRC 过程**:如切换过程等。
**5.8 接入网安全**
- **系统安全结构**:包括加密、认证等安全措施。
- **接入网安全实现**:具体的安全机制实现。
以上章节详细介绍了TD-SCDMA技术的基础知识和技术细节,为读者深入了解TD-SCDMA提供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