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计算机
开放分类: 宇宙、物理、计算机、黑洞、科技
计算机与宇宙 黑洞 有区别吗?这个问题乍听起来,就像某个微软 笑话 的
开场白。然而,它却是当今物理学最深奥的问题之一。在大多数人看来,计算机是专门化的新发明:流线
型的台式机箱或者咖啡壶内的手指甲般大小的芯片。而对一名物理学家来说,所有自然系统都是计算机。
岩石、原子弹及星系可能不运行 Linux
程序,但它们却记录和处理信息。每个电子、光子及其他基本粒子
都存储数据比特值。大自然与信息是纠缠在一起的,正如美国 普林斯顿大学 的物理学家 John Wheeler 所
说,“它来自比特。”
黑洞可能看起来像是对万物计算规则的一个例外,将信息输入到黑洞中并无困难。然而根据爱因斯坦 广义
相对论,从黑洞中取出信息则是不可能的。进入黑洞的物质被同一化,其成分与细节已不可恢复地损失
了。1970 年代,英国 剑桥大学 的斯蒂芬 · 霍金 曾表明,当考虑量子力学时,黑洞确有输出:它们灼热的燃
烧正像一块热煤。然而在霍金的分析中,这一辐射是紊乱 随机 的;它没有携带关于进入其中的任何信息。
如果一头大象落入其中,则大象的能量值会漏出去——然而这能量将会是一团大杂烩。它不能被利用(即
使在原则上),也不能重新造出这头大象。
因为量子力学定律是保持信息的,所以信息的明显损失就提出了一系列难题。其他一些科学家,包括美国
斯坦福大学的 Leonard Susskind、加州理工学院的 John Preskill 及荷兰 乌特勒支大学
Gerard't Hooft 等人
争辩说,事实上,向外发出的辐射不是随机的,而是落入黑洞物质的一种被处理过的形式。2004 年夏,
霍金已转而同意他们的观点,认为黑洞也在进行计算。
黑洞只不过是宇宙登记和处理信息的普遍原理的最大特例。这个原理本身并不新。在 19 世纪,统计力学
的奠基者们发展了后来称为信息论的知识,以解释热力学的诸定律。乍一看,热力学和信息论是两个分离
的范畴:一个是用来描述蒸汽机,另一个使通讯最优化;然而,熵这个热力学量限定了蒸汽机做有用功的
能力,而熵又正比于物质内由分子的位置与速度所记录的比特数。20 世纪的量子力学将这一发现置于坚
实的定量基础之上,并使科学家具有显著的量子信息概念。组成宇宙的各比特值是量子比特,或称“昆比”
(qubits),较之于普通比特,它具有远为丰富的性质。
借助于比特和字节对宇宙进行分析,并不能替代力和能量等量的常规分析,却揭示出许多令人惊异的新事
实。例如,它解开了统计力学领域称为“麦克斯韦妖魔”的佯谬现象——这一佯谬似乎允许永动机存在。在
最近几年内,我们和其他物理学家一直以相同的见解看待宇宙学及基础物理学:黑洞的本质、时空的精细
尺度结构、宇宙暗能量的行为以及自然界的某些极端规律等。宇宙不仅是一个巨型计算机,而且还是一个
巨型量子计算机,正如意大利 帕多瓦大学 的物理学 Paola Zizzi 所说,“它来自量子比特。”
千兆也嫌慢
物理学与信息论(源于量子力学的中心原理)合流了:说到底,离散是自然的本性;一个自然系统可以用
评论0
最新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