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已成为现代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在高职教育中,《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旨在培养学生的基础计算机技能和应用能力。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无法满足实践性和应用性的要求,因此,教学改革成为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
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常见的问题是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传统的“板书+讲解”方式过于抽象,难以让学生理解计算机操作的实际意义。而“演示+操作+讲解”的多媒体教学虽然提高了直观性,但依然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教学与实践的间隔可能导致学生遗忘所学知识;二是零散的训练题目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针对这些问题,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实施了一种以项目为课程训练载体、“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强调在计算机实验室进行教学,确保学生能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立即进行实践操作,从而强化理解和记忆。
设计课程综合项目。例如,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划分为Windows操作系统、Word文字处理、Excel电子表格、PowerPoint演示文稿和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五大模块。每个模块都设定一个贯穿全程的大型综合项目,作为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核心。教师不再按章节顺序逐个讲解,而是直接通过制作项目的实例来教授新知识,使学生能够体验到知识的连续性和实用性。
设置课程单项项目。这些项目作为综合项目的一部分,旨在进一步细化学习内容,让学生逐步掌握各个技能点。以PowerPoint教学为例,教师将演示文稿分解为多个子项目,每节课完成一个子项目的制作,如幻灯片模板设计、母版设计等,这样既保持了知识的连贯性,又强化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这样的改革,教师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掌握知识,从而提升其综合应用能力。同时,这种教学模式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更符合高职教育培养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旨在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通过项目驱动和实践导向的方式,提升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以适应社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这种改革模式值得其他高职院校借鉴和推广,以推动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创新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