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详解】
1. 自然经济的解体:19世纪40-6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特别是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这是由于外国商品的涌入,使得中国传统的手工业受到冲击,农业生产也受到破坏,部分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自然经济逐渐瓦解。
2. 中国生丝业的变化:根据提供的数据,1894年与1840年前相比,中国生丝出口量大幅增加,内销量占比减少,反映出中国生丝业对国际市场依赖度增强,生丝成为重要的出口商品。
3. 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成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生丝和茶叶等农产品大量出口,表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
4. 洋务运动与教育改革:招生简章中提到的课程设置,如学习西方语言、军事技术等,反映了19世纪中后期中国洋务运动期间的教育改革,旨在培养新式人才,学习西方科技,以自强求富。
5. 洋务运动的意义: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它引进了西方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开启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6. 民族工业的特点:19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的中国民族工业,主要特点是采用机器生产,但规模较小,资金和技术相对有限。
7. 李鸿章的意图:李鸿章主张兴办民用企业,目的是与外国资本主义竞争,试图通过发展民族工业来抵制外国的经济侵略,收回部分经济利益。
8. 民族工业的生存环境:上海发昌机器厂挂英国国旗的现象,反映了当时中国民族工业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背景下,为减少阻力,有时不得不依赖或借助外国势力。
9. 中国古代棉纺织业发展:
- 材料一描绘了棉纺织业从采摘到织布的完整过程,展示了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模式。
- 材料二中的《御制棉花图》反映了清朝时期棉花种植和纺织技术的规范化和艺术化。
10. 近代中国市场的新现象:材料三指出,外来商品尤其是洋布洋棉在中国市场大量销售,且价格低廉,受到民众的广泛购买,反映出外国商品对中国国内市场产生了强烈冲击。
11. 经济结构的变化:新现象本质上反映了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以及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渗透和发展,中国逐步从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转向了依赖外部市场的商品经济。
以上内容详细阐述了标题和描述中涉及的历史知识点,包括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影响、中国生丝业的变化、洋务运动及其教育改革、民族工业的特点、李鸿章的经济策略、民族工业的生存环境、以及中国棉纺织业的历史演变和近代市场的新动态。这些知识点揭示了中国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历史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