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详解】
1. 自然灾害概述: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造成损失的事件。它们通常具有不可预测性、突发性和破坏性。在中国,自然灾害种类繁多,包括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等。
2. 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 气象灾害:主要包括干旱、洪涝、台风、冰雹、霜冻等。如题目中提到的,我国气象灾害以旱涝为主,这与我国季风气候显著有关。夏季,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带来大量降水,可能引发洪涝;而冬季,冷空气活动频繁,可能导致干旱或霜冻。
- 地质灾害: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这些灾害通常与地形地貌、地质构造以及人类活动有关。
3. 风暴潮:风暴潮是一种海洋灾害,由强烈气象系统(如台风、温带气旋)引起海面异常升高的现象。我国风暴潮主要发生在春秋两季的温带气旋风暴潮和夏秋季节的台风风暴潮。不同海域的风暴潮频度有差异,如渤海沿岸,由于地形和盛行风向,某些海域更容易受到风暴潮的影响。
4. 农作物受灾情况:自然灾害对农作物的影响显著,如图所示,各种气象灾害对农作物受灾面积比例较大,特别是旱涝灾害。旱涝灾害的频繁发生,与我国气候的季节性变化和降水分布不均密切相关。
5. 气候异常与灾害:气候异常,如温度升高、降水减少或增加,往往成为自然灾害的触发因素。例如,②地虽然干旱,但由于融雪和融冰可能会导致局部洪水;③地的滑坡、泥石流灾害与降雨量大、季节集中有关;④地则面临风沙、旱涝、盐碱和蝗灾等多重挑战。
6. 凌汛:在有结冰期的河流,如黄河的贺兰山河段,当冰块在水流推动下向上游移动,可能会形成冰坝,导致河水急剧上涨,产生凌汛。这类灾害通常发生在冬季到春季的冰融时期。
中国作为世界上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需要通过科学防灾减灾措施,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在高考地理复习中,理解并掌握这些自然灾害的特点和防治策略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