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详解】
1. **行己有耻的概念与要求**
- 行己有耻是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重要概念,意指一个人行事,凡自己认为可耻的就不去做。它要求学生具备羞耻之心,能够区分是非,不断提高辨别“耻”的能力。
- 教材通过卢梭的例子,让学生理解行己有耻需要我们有自我反省和自我约束的能力,即使无人知晓,也要坚守道德底线,不做出令自己感到羞耻的行为。
- 通过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和梅兰芳蓄须明志的故事,强调行己有耻意味着有气节,不向权势低头,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2. **止于至善的含义与要求**
- 止于至善是指追求完美,达到最善的境地。它鼓励学生不仅要有道德底线,还要有积极向上的精神,不断追求个人品德的完善。
- 课堂中,通过讨论生活中应遵守的规则和对说谎、欺骗的看法,强调了止于至善需要我们遵守道德和法律,不触碰这两者的底线。
- 船长的故事则教导学生,要磨砺意志,增强抵御诱惑的能力,这是实现“止于至善”的关键。
3. **增强自控力的方法**
- 教学中,通过老虎和老鼠的故事,强调了自控力的重要性,指出需要通过磨砺意志来抵制不良诱惑。
- 青岛微尘的故事和感动中国人物的展示,让学生认识到即使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要保持内心的善良,通过自我省察和调整,不断向善。
4. **榜样的力量与自我提升**
- 课堂鼓励学生寻找并学习榜样,如齐白石、柳公权等,他们的故事展示了自我反省和严格要求自己的重要性。
- 杨震和许衡的故事则强调了慎独的品质,即使在无人注意时也要坚守道德准则。
- 通过《少年中国说》的视频,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以修身养性为基础,行走在追求完美的道路上,通过学习和成长,实现青春的价值。
5. **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
-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行己有耻和止于至善的含义,增强自控能力,提升道德修养,并通过学习榜样来实现自我反省和成长。
- 教学过程注重情境导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道德判断能力。
6. **课堂总结与作业布置**
- 课堂小结时,让学生反思同学的观点,理解榜样的力量,进一步巩固对“行己有耻”和“止于至善”的认识。
- 作业布置旨在让学生将所学应用于实际,通过完成卷子,巩固课堂内容,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本教学设计以“青春有格”为主题,围绕“行己有耻”和“止于至善”展开,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增强自律意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