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新授课讲义(样稿一)】
本讲义主要涵盖了高中一年级政治课程中关于“神奇的货币”的部分内容,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商品、货币及其本质、职能以及纸币的流通规律。
我们探讨商品的含义及基本属性。商品是指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两个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指物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求的属性,而价值则是体现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两者的关系是,商品的价值通过其使用价值得以实现,即只有当商品能够满足他人的需求时,其价值才能得到体现。例如,张老汉的苹果,若用于销售(如C筐),则既是商品,既有使用价值也有价值;若被盗(如A筐)或自用(如B筐),虽然有使用价值,但未进行交换,所以没有价值。
接下来,我们了解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可以衡量一切商品的价值,实现商品交换。它的基本职能包括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价值尺度是指货币用来衡量商品价值的职能,而流通手段是指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职能。此外,货币还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等职能。例如,张老汉的苹果标价5元1斤,就是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而李小姐购买苹果,支付的20元则是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然后,我们关注纸币的流通规律。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相较于金属货币,它更轻便且易于流通。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若发行过多,会导致物价上涨,进而影响经济稳定。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如果实际发行的货币量超过了这个限度,可能会引发通货膨胀。
在实际案例中,如果2013年商品价格总额为10000亿元,货币流通次数平均为5次,M商品售价为10元,但实际发行了3000亿元,这将导致物价上涨,因为货币供应过剩,可能会引发通货膨胀。
课堂小结和讨论环节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通过分析和讨论进一步加深理解,确保对商品、货币和纸币的流通规律有深入的认识。
总结来说,本讲义旨在使学生掌握商品的概念、属性,理解货币的本质、职能,以及掌握纸币的流通规律,为后续的经济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