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规模养殖场(小区)动物防疫管理制度》是针对规模化养猪场的重要管理规范,旨在保障动物健康,预防和控制疫病的发生与传播,确保猪肉产品质量安全。以下是对该管理制度的详细解读:
1. 免疫制度:
免疫制度是防控疫病的基础,主要包括:
- 遵守《动物防疫法》,执行地方兽医部门的免疫计划,如口蹄疫、高致病蓝耳病、猪瘟等的强制免疫。
- 制定并严格执行场内的免疫程序,确保其他疫病的免疫接种工作。
- 使用合法渠道获取疫苗,避免使用实验或中试产品。
- 根据养殖场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并严格遵守。
- 建立疫苗管理流程,保证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 合理处理废弃疫苗,避免环境污染。
- 由合格兽医进行疫苗接种和反应处理,遵循操作规程和免疫程序。
- 记录免疫档案,佩戴免疫标识,监测免疫效果,不断优化免疫计划。
2. 疫情报告制度:
- 驻场兽医为义务报告人,发现疑似传染病需立即上报。
- 在法定认定前,采取临时措施,如隔离病畜、消毒环境、保存尸体等。
- 报告内容包括发病详情、已采取的控制措施、联系信息等。
- 采用书面或电话报告,紧急情况优先电话报告。
3. 消毒制度:
- 设立消毒设施,如消毒池、更衣室等,定期进行清扫、消毒。
- 选择安全有效的消毒剂,对环境友好的消毒药品。
- 定期清扫圈舍和环境,及时处理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
- 工作人员需更换衣物鞋帽,进出场需消毒,人员流动受限。
- 加强特定区域(如产房)的消毒,实施干湿分离,粪便无害化处理。
4. 无害化处理制度:
- 对病死猪执行“五不一处理”原则,进行无害化处理。
- 建立化尸池,处理重大疫情时扑杀和无害化处理染疫生猪。
- 禁止病猪交易、贩运,就地隔离观察。
- 记录无害化处理细节,处理后全面消毒,防止病原传播。
- 注重个人防护,防止人畜共患病传播。
5. 畜禽标识制度:
- 新生猪在30天内加施标识,离开饲养地前也需标识。
- 左耳标识猪本场,右耳标识引进猪,磨损或脱落要及时更换并记录。
- 未标识的猪不得运出,标识不得重复使用。
6. 养殖档案制度:
- 建立详尽的养殖档案,记录猪只信息、免疫、疾病、治疗等情况。
- 养殖场应定期对档案进行审核和更新,确保数据准确可靠。
这些制度的执行有助于保障生猪养殖业的健康发展,降低疫病风险,提高猪肉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