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讲述了两个历史故事,分别是关于春秋时期的晏子和战国时期的孙膑。晏子的故事展示了他如何通过智慧和巧妙的劝说技巧避免了一场错误的杀戮。晏子利用列举烛邹的三条“罪状”,实际上是在委婉地提醒齐景公,指出因一只鸟而杀人将带来严重的后果,可能导致国家声誉受损。最终,齐景公听从了晏子的劝告,放过了烛邹。
接着,文章讲述了孙膑的“围魏救赵”策略。面对强大的魏国进攻赵国,孙膑并没有直接救援邯郸,而是利用魏国都城大梁的空虚,直取大梁,迫使魏军回援。在魏军疲惫不堪、士气低落的情况下,在桂陵设伏,大败魏军,取得了胜利。这一策略体现了孙膑的高超智谋和冷静分析,他成功地避免了与魏军正面冲突,以最小的代价赢得了战争。
1. 在括号里填入的合适的关联词是“既……又……”,表示晏婴既有丰富的知识,又聪明机敏。
2. 齐景公的鸟是由烛邹照顾的。
3. 晏子的意思是委婉劝谏齐景公,为一只鸟杀无罪之人会带来严重后果。
4. 齐景公听了晏子的话后放了烛邹。
5. 晏子使用的方法非常好,他没有直接指责齐景公,而是通过列举罪状的方式,让齐景公自己认识到错误,这种方式既保全了国君的面子,又达到了劝谏的目的。
6. 齐国担心赵国灭亡后,魏国乘胜追击,这间接写出了魏军的强大。齐国与赵国的关系可以用“唇亡齿寒”来概括,表示赵国若被魏国灭掉,齐国会受到严重威胁。
7. 孙膑与田忌的交谈突出了孙膑的计谋之高,如果按照田忌的计划,直接救援邯郸,可能遭遇打了胜仗的魏军,士气正旺,远道而来的齐军可能会因硬拼而失败,导致邯郸失守。
8. 从故事中可以看出孙膑是一个沉着冷静、智谋超群的人物,他能准确分析敌我形势,制定出有效的战略。
9. 如果庞涓询问失败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回答:
- 攻打赵国时未能预见到齐国可能的反击策略。
- 在调动军队回防的过程中,未能稳定军心,导致军队疲惫且士气低落。
- 对于孙膑的计谋缺乏足够的警惕,没有做好防御措施,让齐军找到了破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