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详解】
1. 抗原决定簇:决定抗原分子特异性的关键因素是抗原分子中的特殊化学基团,这些基团被称为抗原决定簇。抗原决定簇是免疫系统识别抗原的基础,不同抗原的特异性取决于它们独特的抗原决定簇。
2. 抗体类型与功能:在粘膜局部发挥抗感染作用的免疫球蛋白是SIgA(分泌型IgA)。SIgA主要存在于黏膜表面,能够有效阻止病原微生物黏附并防止其入侵。
3. HLA分子分布:HLA-II类抗原主要存在于树突状细胞、B细胞和其他抗原提呈细胞表面,它们参与T细胞的激活过程。
4. 免疫应答特点:再次应答时,免疫系统对相同抗原的反应更快、更强烈,产生的抗体主要是IgG,潜伏期短,抗体滴度高,维持时间长,而不是以IgM为主。
5. 特异性变应原脱敏疗法:该疗法中,封闭抗体通常是IgG,它能阻断过敏原与靶细胞结合,降低过敏反应。
6. 变态反应类型:免疫复合物在III型超敏反应中起主要作用,这种反应会导致血管损伤和组织炎症。
7. 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脏和扁桃体,它们是免疫细胞聚集、激活和交流的地方。
8. IgG结构:IgG经木瓜蛋白酶水解后,会形成两个Fab片段和一个Fc片段,Fab片段负责识别抗原,Fc片段则与效应分子或细胞表面受体结合。
9. 补体激活途径:经典途径主要由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MBL途径由MBL(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识别病原体表面糖基化结构启动,旁路途径主要由病原体表面多糖激活。
10. Ⅰ型超敏反应涉及细胞:参与这一反应的细胞包括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它们在过敏反应中释放组胺和其他介质。
11. 异嗜性抗原:是指来自不同种系的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例如某些微生物抗原与人体组织成分的相似性。
12. 粘附分子:在免疫反应中,细胞间相互作用的重要分子,参与免疫细胞的迁移、黏附和信号转导。
13. ADCC作用: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指的是抗体结合到病毒感染的细胞或肿瘤细胞表面,然后通过效应细胞如NK细胞识别Fc段,诱导靶细胞裂解。
14. Rh血型不符溶血症:属于Ⅱ型超敏反应,由于母体缺乏Rh因子,产生抗Rh抗体,当这些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攻击胎儿的Rh阳性红细胞,导致溶血。
15. 微生物特性:立克次体细胞核高度分化,有核膜和核仁,属于原核生物;菌毛分为普通菌毛和性菌毛,普通菌毛与细菌的黏附和致病性有关;肠道杆菌多数为革兰氏阴性杆菌,能分解多种糖类,通常通过消化道传播疾病;霍乱弧菌能在碱性蛋白胨水中生长,运动活跃,引起霍乱的El-Tor生物型不形成芽孢。
16. 结核分枝杆菌的致病性:主要由其菌体蛋白和脂质构成的复合物引起,尤其是脂质成分。
17. 溶原性转换:不产毒的白喉棒状杆菌通过β-棒状杆菌噬菌体的整合,获得毒性基因,从而成为产毒株,这一过程称为溶原性转换,是一种基因转移现象。
18. 病毒基本特征:病毒是非细胞型结构,只能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含有单一类型的核酸,结构简单。
19. 脊髓灰质炎病毒:主要侵犯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导致运动功能障碍,如小儿麻痹症。
20. HBsAg的存在形式:HBsAg(乙肝表面抗原)在血清中最常见的是小球形颗粒。
21. 共同抗原:立克次体与某些变形杆菌具有共同抗原成分,可能导致交叉反应。
以上是对浙江省2009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试题中涉及的知识点的详细解析,涵盖了免疫学基础和病原生物学的多个重要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