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 将在多大程度上改变文学艺术创作,它会是文科生的末日吗?带着这些问题,4 月
26 日晚,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合作举办对谈会“弗兰肯斯坦之梦:
ChatGPT 的文学艺术创作”,展开了深入探讨。
作为一款由 OpenAI 训练的大型语言模型,ChatGPT 可以借助海量的人类语料,学习和推理
人类自然语言的基本模式和结构,其强大的语言理解和文本生成能力已经在学术写作、新闻
采编、代码开发等方面得到了应用。不过,专家们的对谈让很多人不再焦虑。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讲师杨建梁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根据网络爆梗问
ChatGPT“你能不能告诉我在《红楼梦》中,林黛玉是如何到达垂杨柳的?”之后就收获了
很严肃的回答:这个桥段出自于《红楼梦》第 22 回,并且详细描述了林黛玉是如何用力到
达了垂杨柳的。杨建梁又问“你可以把原文叙述给我吗?”ChatGPT 就真的按照曹雪芹的风
格把这段原文复述了出来。“目前,ChatGPT 的本质依然是个语言模型,它逃脱不了复读机
原理。它能够正确地说话,但是它不一定能说正确的话。”杨建梁说。
“它所谓的思考和创作能力,其实大量来自于网络公开的材料,它的创作水平受到网络公开
材料的限制,基本不会超过网络公开材料(而非有版权保护的出版物)的平均线,高也不会
高出太多。”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副教授汪海说。他还提出,“我们
一再假设 ChatGPT 是像人一样在思考,像人一样在创作。所以我要努力理解它,但是这可能
是个陷阱或误区,万一它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被理解呢?”比如以弗兰纳里·奥康纳的著名短
篇小说《好人难寻》为题,请 ChatGPT 来写同题小说,得到的结果是:“有一些地方写的还
挺有意思的,但结尾突然它一定要告诉你什么道理,又走向了《知音》《读者》。目前,它还
很难体会所谓的幽默,或者是很细微的反讽。”
人民大学数字人文研究院及元宇宙研究中心研究员郭春宁提出,ChatGPT 在对话中生成,在
合作中涌现(指超大体量的生成)。就如很多使用人工智能作曲的音乐家,头天晚上发出指
令,第二天早晨就要收邮件,看头天晚上机器生成的段落,自己再来选择哪些可用。“目前
我们和 ChatGPT 也在进行一种合作,并在神话的架构当中去打破一种不可解释性或者可解释
性。今天的 ChatGPT 是我们数字时代塑造出来的一个新的人类神话,可能很多年以后我们回
望,它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尤利西斯’。”
三位对谈专家也都抱着复杂的心态期待着 ChatGPT 的未来,伴随 ChatGPT 的“进化”,科技
与艺术、真相与谎言、人工智能与人类主体之间的关系都将引发更深入地讨论。此次对谈活
动是北京文联文艺评论系列学术对谈活动“坊间对话”的第 19 期,也是中国人民大学第十
六届文学节系列活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