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利率的定义与层次】
负利率是一种货币政策工具,它涉及到中央银行设定的政策利率(如存款准备金利率)低于零的情况,目的是刺激经济活动。负利率存在四个层次:政策负利率、债券负利率、存款负利率和贷款负利率。政策负利率指的是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收取的存款利率为负,鼓励银行将资金贷出而非存放在央行。债券负利率是指市场中某些债券的收益率为负,投资者购买这些债券实际上会在到期时收回的资金少于购买成本。存款负利率意味着银行向储户收取存款利息,而贷款负利率则表示银行向借款人收取的利率低于零,即借款人实际上可以从贷款中获得资金。
【负利率的成因】
1. 全球增长动能下降与贸易摩擦:经济增长放缓和国际贸易紧张局势导致企业投资意愿降低,进而压低实际利率。
2. 货币供需不匹配:新兴产业对货币需求较小,而金融资产配置需求增加,导致货币供给过剩。
3. 主要经济体的老龄化:老龄化导致劳动力市场紧缩,内生增长动力减弱,同时老年人储蓄增加,进一步增加货币供应。
4. 金融危机后的监管政策:更严格的金融监管降低了银行的风险偏好,促使银行减少放贷,推动利率下行。
【负利率的影响】
负利率政策通常会推动资产价格上涨,如债券和股票,刺激房地产市场,以及降低债务负担。然而,长期而言,低利率和负利率对经济的提振效果有限。例如,欧美经验显示,虽然短期能刺激经济,但对日本和欧洲等国的长期经济增长和通胀提振作用有限。此外,负利率可能导致高债务水平和金融市场的扭曲,增加经济系统的脆弱性。
【宏观经济政策的应对方向】
1. 负利率和量化宽松(QE):这些非常规货币政策短期内能提振经济,但长期可能导致市场扭曲,增加金融稳定风险。
2. 现代货币理论(MMT):主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紧密结合,但目前面临较大争议和制度障碍。
3. 金融供给侧改革:中国采取的主要政策路径,通过改革和开放来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
【中国利率走势的展望】
中国的长期利率中枢预计将下降,利率波动性也会降低。自然利率下降、通胀预期走弱和外资流入等因素将对利率产生下行压力。未来十年,如果名义GDP增速中枢下降,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更加匹配,各部门杠杆率结构优化,10年期国债收益率可能降至2%左右,甚至可能更低。
总结来说,负利率是全球经济发展中的一种特殊现象,由多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包括经济增长放缓、货币供需失衡、人口老龄化和金融监管变化等。尽管短期内能刺激经济,但长期影响复杂,可能加剧资产泡沫和金融风险。中国正通过金融供给侧改革来应对利率下行趋势,寻求经济与金融的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