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计算机通信交换技术

    目录 译者序 第一部分 概 述 第1章 引言 1 1.1 早期的路由功能 2 1.2 ATM与IP 4 1.3 IP交换 6 1.4 路由器IP交换 8 1.5 一个IP交换的标准 9 1.6 结论 10 第2章 TCP/IP、寻址和选路 12 2.1 TCP/IP的历史 12 2.2 TCP/IP体系结构和组成部分 13 2.3 IPv4头格式 15 2.4 IPv4寻址 16 2.4.1 子网划分 17 2.4.2 超网 18 2.5 IP选路和转发 18 2.6 路由协议 20 2.6.1 距离向量选路 21 2.6.2 链路状态选路 22 2.6.3 RIP 24 2.6.4 OSPF 24 2.6.5 BGP 25 2.7 TCP和UDP 26 更多的信息 27 第3章 新出现的TCP/IP协议 28 3.1 IP组播 28 3.1.1 D类寻址 29 3.1.2 IGMP 29 3.1.3 组播选路 30 3.1.4 组播路由协议 32 3.2 集成服务 32 3.2.1 IntServ模型 33 3.2.2 IntServ流类型 34 3.2.3 RSVP 34 3.2.4 其他的RSVP和集成服务方案 36 3.3 差分服务 37 3.3.1 DiffServ的模型和操作 37 3.3.2 DS字节的格式 39 3.4 IP安全性 40 3.4.1 IPsec安全关联 41 3.4.2 鉴权头和封装安全净荷 42 3.4.3 密钥管理 42 3.5 RTP/RTCP 42 3.6 IPv6 43 更多的信息 45 第4章 交换的概念和LAN交换技术 46 4.1 交换的概念 46 4.1.1 交换转发技术 47 4.1.2 交换通路控制 48 4.2 LAN交换 52 4.2.1 短径转发 53 4.2.2 存储转发 53 4.2.3 虚拟LAN和IEEE 802.1Q 54 4.2.4 IEEE 802.1p 58 4.3 LAN交换网络实例 60 更多的信息?61 第5章 WAN交换技术 62 5.1 帧中继 62 5.1.1 体系结构 62 5.1.2 DLCI 64 5.1.3 拥塞控制 64 5.1.4 RFC1490 65 5.1.5 帧中继网络实例 66 5.2 ATM 67 5.2.1 体系结构 67 5.2.2 虚通路和虚连接 68 5.2.3 信元格式 69 5.2.4 ATM寻址 69 5.2.5 AAL5格式 70 5.2.6 UNI信令 70 5.2.7 ATM的服务类型和流量管理 71 5.2.8 PNNI 72 5.2.9 ATM网络实例 74 更多的信息 74 第6章 IP交换的概念 76 6.1 定义和术语 76 6.1.1 IP交换机 76 6.1.2 IP交换机的入口和出口 77 6.1.3 直通路径 78 6.2 动力 79 6.3 IP交换的寻址模型 80 6.3.1 独立寻址 80 6.3.2 IP到VC 81 6.4 IP交换模型 81 6.4.1 叠加模型 81 6.4.2 对等模型 82 6.5 IP交换类型 83 6.5.1 流驱动的解决方案 83 6.5.2 拓扑驱动的解决方案 85 6.6 IP交换分类 86 更多的信息 87 第7章 ATM上的经典ip解决方案 88 7.1 体系结构 88 7.2 RFC1483 89 7.2.1 LLC/SNAP封装 89 7.2.2 VC复用 90 7.3 ATM上的经典IP和ARP 90 7.3.1 组件 90 7.3.2 地址解析 91 7.3.3 ATM上的经典 IP 和ARP网络实例 93 7.4 下一跳解析协议 93 7.4.1 组件 94 7.4.2 地址解析 95 7.4.3 NHRP网络实例 98 7.5 组播地址解析服务器 99 7.5.1 ATM上的组播 99 7.5.2 组件 100 7.5.3 地址解析 101 7.5.4 MARS网络实例 102 7.6 服务器高速缓存同步协议 103 7.7 ATM上的IPv6 105 更多的信息 106 第8章 LANE和MPOA 107 8.1 LAN仿真 V1.0 107 8.1.1 需求 108 8.1.2 组件 109 8.1.3 LANE连接 111 8.1.4 LANE地址解析和数据流 112 8.1.5 LANE网络实例 114 8.1.6 LANE与经典IP的比较 115 8.2 LANE V2.0 116 8.2.1 体系结构 116 8.2.2 新功能 116 8.3 ATM上的多协议 118 8.3.1 需求 118 8.3.2 组件 119 8.3.3 MPOA控制和数据流 120 8.3.4 地址解析和数据流 121 8.3.5 MPOA网络实例 122 更多的信息 123 第二部分 IP交换协议 第9章 IFMP与GSMP 125 9.1 体系结构 125 9.2 组件 127 9.3 Ipsilon数据流管理协议 129 9.3.1 IFMP重定向协议 129 9.3.2 数据流标记封装 130 9.4 通用交换机管理协议 131 9.4.1 消息类型 132 9.4.2 GSMP 版本2 133 9.5 IP交换实例 134 9.6 IP交换和组播 136 9.7 IP交换网络实例 136 更多的信息 137 第10章 CSR与FANP 138 10.1 体系结构 138 10.2 组件 140 10.3 CSR与ATM交换机的互操作 141 10.4 数据流属性通知协议 143 10.4.1 专用VC选择 144 10.4.2 VCID协商 144 10.4.3 数据流ID通知 145 10.4.4 专用VC刷新 145 10.4.5 专用VC删除 145 10.5 版本2的数据流属性通知协议 146 10.5.1 邻机发现 146 10.5.2 分布控制模式 147 10.5.3 入口控制模式 148 10.6 CSR和组播 149 10.7 CSR网络实例 149 更多的信息 150 第11章 标记交换 151 11.1 体系结构 152 11.2 组件 153 11.3 标记分配方法 155 11.3.1 下游分配 155 11.3.2 下游按需分配 156 11.3.3 上游分配 156 11.4 标记分布协议 157 11.4.1 TDP功能 157 11.4.2 TDP协议信息单元的类型 158 11.5 标记交换服务 159 11.5.1 基于目的地的选路 159 11.5.2 层次结构 160 11.5.3 ATM 160 11.5.4 组播 162 11.5.5 服务等级 163 11.5.6 显式选路 164 11.6 标记交换网络实例 165 更多的信息 166 第12章 ARIS 167 12.1 体系结构 168 12.2 组件 171 12.3 出口标识符 172 12.4 ARIS协议 174 12.4.1 消息类型 174 12.4.2 对象 175 12.4.3 交换通路的建立 176 12.5 环路避免 177 12.6 ARIS服务 178 12.6.1 出口汇聚 178 12.6.2 组播 178 12.6.3 显式选路 179 12.6.4 ATM 179 12.6.5 第二层隧道 180 12.6.6 服务分类 181 12.7 ARIS网络实例 181 更多的信息 182 第13章 其他解决方案 183 13.1 FastIP 183 13.2 交换式多协议服务 184 13.3 IP导航器 186 13.4 IPSOFACTO 187 13.5 虚拟网络交换 188 13.6 响应者发起的直通路径协议 189 13.7 DirectIP 190 13.8 AREQUIPA 191 第三部分 新的相关工作 第14章 大型交换式网络上的路由 193 14.1 问题 194 14.2 OSPF扩展 197 14.2.1 Opaque LSA 197 14.2.2 地址解析通告 198 14.3 PNNI扩展 200 14.3.1 PNNI扩充选路 200 14.3.2 代理PAR 202 14.3.3 综合的PNNI 204 更多的信息 206 第15章 多协议标签交换 207 15.1 体系结构 209 15.2 组件 212 15.3 标签分发协议 213 15.3.1 消息流 213 15.3.2 径流成员描述符 214 15.4 MPLS服务 214 15.4.1 ATM 215 15.4.2 业务量工程 217 15.4.3 QoS/COS 219 15.4.4 虚拟专用网络 220 15.4.5 组播 220 15.5 MPLS网络实例 221 15.6 MPLS与MPOA的比较 221 更多的信息 222 第16章 结束篇 223 16.1 变化的网络需求 223 16.2 流行的解决方案 224 16.3 IP交换能够为我们做什么? 228 第四部分 附 录 术语表 231

    0
    216
    13.51MB
    2011-11-05
    10
  • 移动ip技术指南

    阅读本书需要有关计算机技术的基础知识,稍懂计算机连网的计算机专家会发现他们有 足够的知识来理解本书的绝大多数内容,具备一些二进制代数方面的知识也会很有帮助,这 是计算机认识和计算数字的基本方法。 本书还为那些在计算机连网、计算机通信和计算机安全方面知识有限的读者准备了一 些教学内容。本书并不需要读者了解因特网协议的细节,也不需要了解对付安全威胁的 加密方法。但是,那些具备这方面知识的读者也会发现本书内容详尽,具有一定的深度和 广度。 本书面向的读者 作者尽力研究了有关移动I P的标准文件,并用通俗的文字将它描述出来,因此,那些只 想了解移动I P以及用它能解决哪些问题的读者会发现很容易在本书中找到他们想要的信息, 而且非常易懂。 另外,那些想对移动I P有详细了解的读者也会在本书中发现他们想要的信息。这里,我 们列出两类读者: . 对于任何一个想在网络中采用移动I P技术的读者,都可以在本书中找到详细的实现方法, 包括具体应用和安全措施。这些读者一方面包括网络管理人员、网络维护人员、公司的 安全人员,另一方面包括有线和无线业务提供商中的网络设计人员。 . 那些想通过硬件或软件实现移动I P的人也可以得益于本书,这些人包括主机软件、协议、 路由器、网络接入设备的销售公司,特别是那些本地和广域无线通信设备、接入点、骨 干设备制造商中的工程师和管理人员。这部分读者会喜欢本书对标准文件中一些错误之 处、遗漏之处和令人疑惑的地方所作的解释,他们还会发现本书对移动I P的来龙去脉和 应用所做的描述是必不可少的。 1.4 本书的目的 本书的主要目的是从技术本身到应用和安全措施详细地描述移动I P。要读透标准文件是 很困难的,在对标准文档的来龙去脉不太了解的情况下要读透它就更困难了,本书提供了移 2使用第一部分导论 下载 动I P的来龙去脉的情况。 如上一节所说,本书还从实现者的角度出发,力图澄清移动I P标准文件中的明显错误、 用词不当之处和令人疑惑的地方;还力图帮助那些想采用移动I P技术的人了解其中的安全隐 患,并解释了消除和减轻这些安全隐患的方法。 本书的另一个目的是介绍因特网工程任务组中负责定义移动I P的工作小组的情况,介绍 标准制订工作的进展过程。 本书详细地描述了移动I P,并介绍了与它有关的技术。但本书尽力避免花太多的篇幅去 讨论那些别的文献中已介绍过的技术。

    0
    50
    7.56MB
    2011-11-05
    9
关注 私信
上传资源赚积分or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