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实验报告书主要涵盖了微程序控制器的设计与调试,旨在深化学生对计算机系统结构的理解,提升工程实践能力。以下是该实验报告的关键知识点:
1. **微程序控制基本原理**:微程序控制的思想是将操作控制信号编成微指令,存储在只读存储器中,运行时逐条读取微指令来产生各种操作控制信号,以驱动计算机的各个部件执行指定操作。这种方法简化了硬件设计,使得复杂操作可以通过软件的方式来实现。
2. **微程序控制器总体设计**:
- 分析指令系统,确定所需的操作周期和操作序列,以决定器件的类型和数量。
- 设计总框图草图,连接逻辑部件,初步确定数据通路。
- 确定控制点和控制信号,以满足所有指令周期的操作序列。
- 检查并优化数据通路,降低成本,提高性能。
3. **微指令格式**:微指令一般包含微操作码(mcn)、加载字段(load)、执行字段(exe)和控制字段等。报告中建议采用水平型微指令格式,结合直接表示法和字段直接译码法,缩短微指令长度。微指令长度为24位,控制存储器字长也为24位。
4. **控制存储器内容设计**:微程序的横向设计关注数据通路的选择,而纵向设计则涉及后继微指令地址的确定。通常先确定微程序分支处的微地址,避免设计错误。
5. **控制器芯片**:实验中可能使用到的芯片如DFF、74139、74175、74173等,这些芯片在实际电路中起到触发器、解码器和数据选择器等作用,实现控制逻辑。
6. **系统调试**:包括逻辑原理图的绘制和芯片的生成。在调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如存储器未初始化、操作步骤错误等,需要不断修正和完善。
7. **设计总结与体会**:课程设计不仅强化了理论知识,如模拟电子(模电)和数字电子(数电)的运用,还提升了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学生表达了对更多此类实践机会的期待。
8. **参考文献**:提供了多篇关于计算机组成原理、模型计算机设计和Quartus II环境应用的专业书籍和论文,作为设计的理论依据。
这个实验报告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计算机系统中控制器的作用,掌握了微程序设计的基本步骤和调试技巧,是一次宝贵的实践学习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