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机械设备行业中,工业机器人和自动化升级是引领行业走向智能化的关键因素。本文档深入分析了推动工业机器人发展的三大主要因素,包括人口红利的消失、国家战略的推进、以及下游自动化需求的增加。同时,报告还探讨了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的发展现状、产业链布局的完善程度、国产工业机器人的进口替代情况,以及相关的投资建议和风险分析。
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是推动工业机器人发展的第一个因素。随着劳动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下降以及制造业就业人数的趋势性下降,青壮年农民工的占比也呈现出下降趋势。这一变化促使企业在生产中寻求更高效的自动化解决方案,以减轻对人力的依赖。
第二个因素是国家战略的积极推进。《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标志着国家对制造业升级转型和产业结构跨越发展的整体部署,确立了未来的发展目标,并自上而下积极推动产业革新。这为工业机器人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方向指引。
第三个因素是下游自动化需求的日益旺盛。除了汽车行业自动化率较高外,其他如3C设备行业、纺织服装、食品包装等传统行业的自动化需求不断上升,带动了工业机器人市场的快速增长。
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销量已连续三年保持全球第一。尽管国际知名品牌占据了国内市场的大部分份额,但在政策红利驱动下,国内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的销量增长迅速,国产化率超过30%。随着产业链的逐步完善和核心零部件技术的追赶,国产工业机器人对进口的替代效应令人期待。
产业链的完备程度直接影响了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当前,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链包括上游零部件制造、中游本体制造和下游系统集成。在上游零部件方面,控制器制造技术正在追赶国外,但算法及平台开发还需要加强。在本体制造和系统集成方面,国产机器人主要集中在低端市场,国内企业的规模和盈利能力有待提升。不过,随着产业链的进一步整合和规模扩大,盈利能力有望提升。
投资建议方面,报告指出应对积极布局工业机器人产业链各环节的公司予以关注。重点推荐的上游零部件领域公司包括埃斯顿、新时达、科远股份等,本体和集成应用领域公司包括华昌达、拓斯达等。投资策略强调了对这些产业链环节公司的重视。
风险分析也未被忽视,其中提到了工业机器人进口替代实现的时间可能较长,以及政策推动效果可能低于预期的风险。
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国家战略的推进和自动化需求的旺盛,工业机器人和自动化升级作为机械设备行业的重要发展趋势,正在推动着整个行业走向更加智能化和自动化的新时代。而我国在这一过程中,正不断加强产业链的布局和国产化率的提升,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实现工业机器人领域的进口替代,促进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和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