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资本主义的形成始于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在这一阶段,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的前提。劳动力商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劳动者具有人身自由,二是劳动者一无所有,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由维持和再生产劳动力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则表现为劳动者的脑力和体力。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在于,它的使用不仅能够创造出自身的价值,还能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所有制是资本家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使得他们能够购买工人的劳动力,从而形成雇佣劳动关系。所有制是经济基础,所有权是其法律表现。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归资本家所有,劳动者通过劳动力市场与资本家进行等价交换,但劳动成果归资本家所有,剥削以雇佣劳动的形式隐蔽存在。这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剥削形式有所不同。
再者,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分为不变资本(c)和可变资本(v)。不变资本用于购买非劳动力的生产要素,如厂房、设备;可变资本则是购买劳动力的部分。剩余价值是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部分,它是资本家利润的来源。为了增加剩余价值,资本家采用各种方法,如提高劳动强度、延长工作日、采用先进技术等。资本积累进一步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也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分化,导致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最终可能引发经济危机。
此外,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是对经济基础的反映和维护。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法律制度保护私有产权,维护资本家的利益,同时通过教育、媒体等手段塑造出适应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使社会普遍接受市场经济和竞争原则。
总结来说,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经济,劳动力成为商品,资本家通过雇佣劳动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这种生产方式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平等、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社会矛盾。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运行机制和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