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详解】
1. 商品与货币
- 商品的定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基本属性。
- 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求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 价值:商品中凝结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 货币的产生: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结果,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的进步。
- 货币的本质:作为一般等价物,能与其他所有商品进行交换。
- 货币职能:包括价值尺度(衡量商品价值)、流通手段(商品交换媒介),以及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等。
2. 纸币与货币流通
- 流通中所需货币量计算公式: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
- 纸币发行量应以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为限,过多或过少可能导致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 现有商品价格与通货膨胀率的关系:现在商品价格=原有商品价格*(1+通货膨胀率)。
3. 结算方式与信用工具
- 结算方式分为现金结算和转账结算。
- 常用信用工具包括信用卡和支票,支票分为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
4. 外汇与汇率
- 外汇定义: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不等于外币,也不等于汇率。
- 汇率: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汇率变动会影响经济活动,如出口、进口等。
5. 价格变动的影响
- 价格变动由供求关系和价值决定,具体因素如气候、政策等也会影响价格。
- 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与个别劳动时间无关。
- 价值规律:商品价值量决定价格,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 价格变动对消费的影响:价格与需求量呈反比,对不同商品的影响程度不同,如必需品与奢侈品。
- 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调节生产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率,促使企业改进产品。
6. 消费与消费类型
- 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居民收入、物价水平,根本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
- 消费类型:按消费对象分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按交易方式分钱货两清、贷款、租赁消费,按目的分生存资料、发展资料、享受资料消费。
- 消费结构:随经济发展和收入变化而变化,恩格尔系数反映生活水平。
- 消费心理: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求实心理。
- 消费原则:量入为出、理性消费、绿色消费、艰苦奋斗。
7. 生产与经济制度
- 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 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原因和措施: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 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和集体成分,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
这些知识点构成了高中政治课程中的核心内容,涵盖了商品与货币、消费与生产、经济制度等多个领域,是理解和分析经济现象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