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一首承载着浓郁中国特色的民歌,其发源地江苏扬州,孕育了它独有的风韵。在历史的长河中,这首民歌穿越时空的界限,传遍了大江南北,衍生出多样的版本,每一种都蕴含着地域文化的独特风貌。在这样的背景下,《茉莉花教学设计.doc》的出台,旨在深入挖掘《茉莉花》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热情,提升他们音乐鉴赏及创新的能力。
教学设计分为三个核心目标:一、让学生通过自主查询资料,理解中国民族音乐在世界音乐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培养他们对民歌学习的热情;二、通过小组合作,引导学生采用比较分析的方式,领会中国南北民歌风格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歌曲创作,体验创作的乐趣;三、让学生深入感知江苏民歌的特色,尤其是《茉莉花》的柔美音色和悠长气息,尝试使用扬州方言进行演唱。
为实现上述教学目标,采用了多感官参与的教学策略,包括听、看、闻、唱和表演,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和体验茉莉花。从旋律线的学习开始,帮助学生建立音高概念,进一步感受江苏民歌的独特风格。通过对比东北民歌《茉莉花》,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南北民歌在旋律线条和情感表达上的差异,同时,聆听世界各地不同版本的《茉莉花》,增进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理解和热爱。
教学中的重点是学会用柔美声音和悠长气息演唱江苏版的《茉莉花》,难点则是把握江苏民歌的风格特征,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整个教学过程分为情境创设、新授、拓展和总结四个环节。情境创设阶段,通过展现江苏风情和介绍茉莉花,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新授部分,教师示范演唱,学生学习方言和歌曲旋律,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江苏民歌的特点。拓展环节,引入东北民歌《茉莉花》的对比,探究世界范围内《茉莉花》的影响力,使学生意识到《茉莉花》作为中国文化符号的重要地位。教师进行课堂总结,鼓励学生持续对茉莉花和民族音乐的热爱。
此教学设计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体验,从而加深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理解和认同。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能够让学生领略到《茉莉花》的音乐之美,更能让学生触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实现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如此,茉莉花的芬芳不仅弥漫在课堂上,也将随着学生的成长,飘向更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