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思维和实践技能。它既包含广义的理解,也有一套具体的课程形态。广义上讲,研究性学习涵盖了学生在各个学科中对问题的探索,它强调的是学习方式的变革,提倡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将学习与实际生活、社会问题相结合。狭义上,它被视为一门独立的课程,与传统的学科课程并列,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选择特定的研究专题,通过实地调查、资料分析、问题解决等方式进行深入学习。
在学科地位上,研究性学习是高中阶段的必修课程,与其他如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共同构成了“综合实践活动”。按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要求,每位学生需在三年中完成15个学分的研究性学习。这表明,研究性学习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补充,而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性学习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它鼓励学生与教师共同探索,共同确定研究内容和方法,促进师生之间的平等合作与交流。与传统学科课程相比,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更加灵活,可能跨班级进行,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权选择研究主题,学习周期也更为灵活,可以按课题需求设定。此外,它的评价标准和主体也多元化,不局限于考试成绩,更关注学生的实际操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目标价值方面,研究性学习旨在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培养他们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信息收集、分析和利用的技巧。同时,它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科学态度和道德,以及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研究性学习的重点在于过程而非结果,强调知识的应用和实践体验。
进行研究性学习时,通常有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和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三种形式。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团队中分工协作,共同成长;个人独立研究则让学生自由发挥,自主选题,锻炼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个人研究与集体讨论结合的方式则在个体研究基础上,通过集体分享和讨论,促进深度学习和知识整合。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旨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教学模式。它不仅丰富了学习内容,还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实际操作、问题解决和团队合作,学生可以在研究性学习中不断提升自我,为未来的生活和职业生涯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