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胞囊线虫病学习教案
这份文档是一份关于大豆胞囊线虫病的专业学习教案,详细介绍了这种病害的症状、病原、病害循环、发病条件以及防治策略。
专业资料
【知识点】
1. **症状**:大豆胞囊线虫病会在大豆生长的各个阶段造成危害,表现为植株矮化、叶片黄化、根系不发达且伴有大量白色胞囊。病株外观类似缺水状态,被称为“火龙秧子”。
2. **病原**:病原为异皮科胞囊线虫属的大豆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雌雄成虫形态不同,雌虫呈柠檬形,雄虫线形。病原的生命周期包括卵、1龄幼虫、2龄幼虫、3龄幼虫和4龄幼虫,其中2龄幼虫具有侵染能力。
3. **病害循环**:线虫以2龄幼虫在土壤中活动,寻找大豆根尖入侵。它们可以通过寄生多种豆科和玄参科植物,胞囊在土壤中越冬并能存活多年。传播方式包括农事操作、水流、风力以及可能混入肥料或种子。
4. **发病条件**:适合成虫产卵的温度为23-28℃,湿度60%-80%。幼虫发育适温17-28℃,侵入温度14-36℃。土壤中的线虫数量、盐碱地和沙质土以及连作田是导致发病和流行的主因。
5. **病害控制**:防治策略包括防止虫源传播、合理轮作、加强栽培管理以及使用抗病品种和药剂防治。轮作是最有效的防治手段,目前有针对不同地区的大豆胞囊线虫生理类型的抗病品种。使用的杀线虫剂有三种类型:种衣剂、熏蒸剂和非熏蒸剂。
6. **相关病害**:文档还提及了大豆疫霉根腐病,这是一种严重的检疫性病害,可能导致感病品种几乎绝收。病症包括种子腐烂、根腐、茎腐以及植株萎蔫,严重影响大豆的生长和产量。
大豆胞囊线虫病是大豆生产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需要通过综合防治措施来控制,包括选择适当的抗病品种、实施轮作制度、精细的栽培管理和适时的化学防治。对于相关病害的了解也是防止大豆病害整体防控的重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