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针对全院大一高职学生的公共课程,旨在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自我认知、人际沟通和自我协调能力。课程内容涵盖心理健康基础知识、自我了解与发展、心理调适能力的提高等方面,通过理论教学、心理体验和行为训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课程结构分为三个部分:
1. 第一部分(8学时):介绍心理健康知识,包括导论、心理咨询以及心理困惑和异常的识别。
2. 第二部分(8学时):关注自我认知和发展,涉及自我意识培养、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积极心理品质塑造。
3. 第三部分(16学时):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涉及学习心理、情绪管理、人际交往、性与恋爱心理、压力管理和心理危机应对。
课程评价采用期末考试(60%)与平时成绩(40%)相结合的方式,同时与相关课程如《大学生职业心理辅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大学生心理学应用与素质拓展》相辅相成,构建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在第一章《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中,强调心理活动的实质和特点:
1. 心理是脑的机能,所有心理活动都源自脑部,且对外界现实进行主观能动的反映。
2. 心理活动具有主观性和能动性,即个人的经历、信念和认知会影响对外界事物的反映,并且这种反映是有选择性的。
课程通过案例分析,如狼孩和猴孩,来说明心理活动是如何受到环境影响和个体差异的塑造,帮助学生理解心理过程的动态性和多样性,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以及它们在人类行为中的作用。
这门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理解自身心理状态的能力,掌握心理调适策略,以便更好地应对大学生活中的挑战,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