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这门课程主要探讨了在管理领域如何有效地运用计算机技术。课程涵盖了信息和数据的基本概念,管理过程的本质,以及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角色。以下是根据提供的部分内容提炼出的一些关键知识点:
1. 信息与数据的区别:信息是对事物状态和特征的描述,而数据是这些描述的具体表现形式,两者相互联系但又有所区别。
2. 管理过程的本质:管理本质上是一个信息处理的过程,通过对信息的收集、加工、传递和反馈来指导决策和行动。
3. 反馈的重要性:反馈是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能够帮助管理者了解决策的效果并进行调整。
4. 存储器速度比较:在微型计算机中,Cache(高速缓存)的存取速度最快,通常用于临时存储频繁访问的数据,提高处理速度。
5. 局域网数据传播方式:共享介质式的局域网中,数据通常是通过广播方式传播的,所有节点都可以接收到数据。
6. 多媒体系统:多媒体系统是指能够处理多种媒体形式的设备,如手机,它可以处理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信息。
7. 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基础:管理信息系统的组织和更新固定信息的质量对系统工作效果有很大影响。
8. 决策支持系统(DSS):DSS通常包括模型库、数据库和人机交互系统,旨在辅助决策制定。
9. 数据逻辑模型的组成部分:数据结构、数据操作和数据完整性约束共同构成了数据逻辑模型。
10. 信息中心的发展阶段:信息中心最早出现在管理信息系统的阶段,随着技术发展,逐渐演变为更高级别的系统,如ERP和CIMS。
11. 互联网数据交换:在互联网中,不同网络节点间的数据交换依赖于适当的路由选择,确保数据能正确到达目的地。
12. 企业信息管理要求:企业对信息处理的需求通常要求及时、准确,并且经济适用。
13. 数据字典的构成:“数据项”定义通常包括名称、编号、数据类型、长度以及取值范围,用于规范数据的存储和使用。
14. 生命周期法的优点:这种方法通过严格区分工作阶段,有助于确保需求的清晰定义和系统开发的有序进行。
15. 购买应用软件的缺点:商业软件的高昂系统实施费用可能是其主要缺点,同时定制化可能不足。
16. U/C矩阵的完备性检验:每个功能必须产生或使用数据类,是U/C矩阵完备性检验的一个标准。
17. 系统开发的起点:系统分析是系统开发正式开始后的第一阶段,包括需求分析等。
18. “自下而上”实施方法:企业系统规划方法(BSP)强调自下而上的数据和过程分析。
19. 不需汇总的数据:组织数据在系统调查后通常不需要再汇总,因为它已经反映了系统的结构。
20. 用户参与度高的开发方法:原型法允许用户早期参与,开发周期相对较短,有利于快速验证和修改。
21. 结构化分析和设计的要点:采用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的方式进行系统设计,以确保复杂问题的逐步解决。
22. 系统开发的成果:开发出的应用软件系统是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成果。
23. 系统分析的结果:逻辑模型是系统分析阶段的主要产出,它描述了系统的逻辑功能而不涉及具体实现。
24. 执行性规划的内容:“本系统与其他系统的信息联系”属于系统目标与范围的描述。
25. 开发方法的描述:面向对象方法特别适合于小型应用系统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封装和继承机制。
26. 生命周期法的优点:强调系统的整体性和全局性,有助于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27. CSF的含义:CSF代表关键成功因素,是识别企业成功至关重要的因素。
28. 系统开发的整体性原则:先确定逻辑模型,再设计物理模型,体现了整体性思路。
29. BSP方法的起点:定义企业目标是BSP方法的第一步,明确企业的战略方向。
30. 实现系统开发自动化的方法:CASE(Computer-Aided Software Engineering)工具支持生命周期内各阶段工作的自动化。
以上内容涵盖了《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课程中的多项核心知识点,包括信息与数据的概念,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数据处理,网络通信,软件开发方法和策略等。学习这些知识有助于理解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优化企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