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2020年度注册结构工程师继续教育考试答案》涉及了多个结构工程中的关键知识点,特别是关于隔震技术和减震技术的应用。以下是相关内容的详细解释:
1. **隔震结构设计流程**:
- 正确的设计流程是:首先初步确定隔震设计目标,然后对上部结构进行水平地震降度后的结构设计,接着进行隔震层的布置与调整,计算水平向减震系数,最后是下部结构和基础设计。顺序为①→②→③→④。
2. **计算附加阻尼比的方法**:
- 在金属阻尼器和黏滞阻尼墙中,建议优先采用规范提供的计算方法和结构响应对比法来确定附加阻尼比。
3. **上部结构高度与减震效果关系**:
- 随着上部结构高度的增加,减震效果通常会减弱,因为更高的结构需要更大的能量消耗来实现相同的减震效果。
4. **结构控制技术分类**:
- 隔震技术、耗能减震技术和吸能减振技术属于被动控制,这类技术是通过结构自身的特性或附加装置来消耗地震能量,无需外部能源驱动。
5. **减震装置布置原则**:
- 减震装置的布置应当沿结构主轴方向对称、周边设置,确保结构沿高度方向刚度均匀,且应方便检查、维护和替换。不应布置在相对位移或相对速度较小的楼层。
6. **隔震后结构的地震作用降低程度**:
- 从宏观角度看,隔震后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可降低半度、一度或一度半,显著降低地震对建筑的影响。
7. **高烈度地震区分布**:
- 我国的主要高烈度地震区不包括东北地区。
8. **黏滞阻尼器在框架一核心筒结构中的应用**:
- 建议在结构中上部采用黏滞阻尼墙进行减震设计,以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9. **隔震结构施工方法**:
- 新建建筑一般采用隔震构件先安装法,而加固改建建筑则通常采用隔震构件后安装法。
10. **黏滞阻尼器恢复力模型**:
- 黏滞阻尼器可采用Wen模型,这种模型能够更准确地模拟阻尼器的动态响应。
11. **减震结构选波验证步骤**:
- 当附加阻尼比小于4%时,需要两步验证;而当附加阻尼比大于4%时,具体验证步骤未在给出的信息中明确。
12. **延性抗震结构的概念设计**:
- 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弱构件是延性抗震结构的抗震概念设计,而“硬抗”不属于这一设计理念。
13. **黏滞阻尼器的世代发展**:
- 小孔射流技术应用于第二代黏滞阻尼器。
14. **隔震结构的关键施工部分**:
- 隔震层施工是整个结构施工中的关键环节,因为它直接影响隔震效果。
15. **减震结构选波验证步骤**:
- 当附加阻尼比大于4%时,需要两步验证。
16. **隔震后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降低程度**:
- 这个问题出现了两次,答案相同:隔震后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可降低半度、一度和一度半。
17. **隔震层屈重比与减震效果关系**:
- 随着隔震层屈重比的增大,减震效果通常会增强,因为更大的屈重比意味着更大的变形能力,可以更有效地隔离地震能量传递。
以上是根据题目内容解析出的相关知识点,这些内容对于理解和应用结构工程中的隔震和减震技术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