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步传输模式(ATM,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是一种融合了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特点的新型通信技术,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旨在满足日益增长的带宽需求,尤其是对于多媒体通信服务的支持。ATM技术的出现是为了应对ISDN(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的发展以及B-ISDN(Broadband-ISDN,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的标准实施。通过建立虚电路,ATM提供了一种面向连接的服务,确保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ATM的核心特点是采用固定长度的信元(Cell)进行数据传输,每个信元包含53个字节,其中5个字节用于控制信息,48个字节用于用户数据。这种设计使得ATM在处理数据时具有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延迟。ATM采用统计时分复用,根据不同业务的实时性需求动态分配网络带宽,从而提高了网络资源的利用率。 ATM网络的物理基础通常是基于SONET(Synchronous Optical Network)和SDH(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的光纤传输系统。SONET是美国制定的光纤传输速率标准,而SDH是国际电信联盟(ITU-T)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全球标准。它们都定义了光信号的帧结构,支持多级数字信号复用,以1310nm和1550nm的激光源为传输媒介。 ATM网络架构由ATM端点和ATM交换机组成,呈网状拓扑结构。ATM端点是网络中的数据源或目标,可以是用户设备或者服务器。UNI(User-Network Interface)是ATM端点与交换机之间的接口,NNI(Network-Node Interface)则是交换机之间的接口,两者共同构成了ATM网络的基本连接。 在协议层次上,ATM参考模型借鉴了OSI参考模型,但增加了“平面”的概念,分为用户面(User Plane)、控制面(Control Plane)和管理面(Management Plane)。其中,用户面负责传输数据,控制面处理连接的建立和维护,管理面则关注网络的配置和性能监控。 ATM适配层(AAL)是ATM层次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负责将上层应用的数据适应ATM信元格式。AAL有多种子层,如AAL1支持恒定比特率服务,AAL2适合突发性的语音和数据服务,而AAL3/4和AAL5则用于可变比特率的服务,可以将上层数据分割或重组成ATM信元。 总而言之,ATM传输技术是为了解决传统通信技术在面对高速率、多业务需求时的局限性而诞生的。它通过固定长度的信元、统计时分复用和灵活的带宽分配策略,实现了高效、可靠的数据传输。尽管现在已被更先进的IP技术如MPLS和Ethernet所取代,但ATM在当时为通信网络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设计理念和技术元素仍对现代网络技术有着深远的影响。
剩余28页未读,继续阅读
- 粉丝: 4
- 资源: 17
- 我的内容管理 展开
- 我的资源 快来上传第一个资源
- 我的收益 登录查看自己的收益
- 我的积分 登录查看自己的积分
- 我的C币 登录后查看C币余额
- 我的收藏
- 我的下载
- 下载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