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解析】
1. **行己有耻**:行己有耻是指一个人行事,凡是认为可耻的事就不去做。这是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强调个人的道德底线和自我约束。要做到行己有耻,需要有知耻之心,不断提高区分“耻”的能力,明确道德底线和法律边界,拒绝不良诱惑,增强自控力。例如,卢梭在晚年通过自省,认识到年轻时的错误,这种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和批判,就是行己有耻的体现。
2. **止于至善**:止于至善是一种追求完美的精神境界,意味着尽管可能无法达到绝对的完美,但始终要心向美好,坚持不懈地去接近这个理想状态。止于至善要求我们从日常的小事做起,积累善行,同时向生活中的典范学习,借鉴他们的优点,自我反省,通过慎独来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例如,感动中国人物的评选活动,就是希望通过表彰这些典范人物,激发社会大众对至善境界的追求。
3. **典范的作用**:典范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起到榜样和引导的作用。他们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正确的行为方式;是一面旗帜,引领我们前行的方向。通过学习典范,我们可以从中获取自我完善的力量,促进社会和个人的进步。
4. **自我省察和慎独**:自我省察是检查自己的不足,勇于承认错误并改正的过程,而慎独则是在无人监督时也能保持道德操守,这是个人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柳公权的故事告诉我们,通过自我省察和不断学习,可以克服骄傲,提升自我。
5. **青少年的道德建设**:针对七年级的学生,这个阶段正是青少年形成个人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学内容旨在培养他们知耻、自律的品质,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标准,理解和实践“行己有耻”和“止于至善”,从而形成良好的人格特质和社会责任感。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三课第二框“青春有格”的主要内容围绕“行己有耻”和“止于至善”展开,旨在通过案例分析、情境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理解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学会自我审视和提升道德品质,追求精神上的完善。同时,通过典范的学习,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实践道德原则,为成长为有道德、有责任感的公民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