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2012年版)是中国卫生行业的一项标准,旨在规定医疗机构在消毒和灭菌过程中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以确保医疗安全。本规范涵盖多种消毒剂及其适用范围、使用方法以及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C.8.1 戊二醛是一种强效消毒剂,主要用于不耐热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的消毒和灭菌。使用时需将其置于2%的碱性戊二醛溶液中,确保器械完全浸没并排除气泡,温度控制在20℃~25℃。消毒作用时间按照产品说明执行,灭菌则需10小时。使用后要用无菌水彻底冲洗,再用无菌纱布擦干。戊二醛对人体有毒,操作时需在通风良好环境下,做好个人防护,避免接触皮肤和黏膜。戊二醛不适用于物体表面擦拭、室内空气消毒和手部消毒,且其溶液在特定条件下只能连续使用14天。
C.10 含氯消毒剂广泛用于物品、物体表面、分泌物和排泄物的消毒。根据需要的消毒效果,配置不同浓度的消毒液。例如,对细菌繁殖体的消毒浓度为500mg/L,作用时间超过10分钟;对血源性疾病病原体等的消毒浓度则需2000mg/L~5000mg/L,作用时间超过30分钟。含氯消毒剂对金属有腐蚀性,对织物有漂白作用,使用时要注意。
C.11 醇类消毒剂,如乙醇、异丙醇,适用于手、皮肤、物体表面和诊疗器具的消毒。70%~80%的乙醇溶液可用于手部、皮肤和物体表面的消毒,作用时间为3分钟。对于诊疗器具,可浸泡或擦拭消毒,但醇类易燃,使用时要避开火源,且不适用于被有机物严重污染的表面。
这些消毒方法的选择和使用必须遵循WS/T 367-2012的规定,同时考虑设备材质、污染程度以及消毒效果的要求,以确保医疗环境的无菌水平,减少感染风险。在实际操作中,医护人员必须严格遵守规程,保证个人安全,防止消毒剂的不当使用导致的不良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