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的变化》案例主要探讨的是物质变化的两个基本类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小学六年级科学课程为背景。教学目标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这两种变化的不同特点,并学会用适当的语言表达物质变化的现象。
教学过程首先通过引入孙悟空的“72变”激发学生兴趣,然后聚焦到身边的物质变化实例——蜡烛。在观察蜡烛的特性时,学生会使用多种感官来了解其质地,如易断、易碎、熔化、燃烧和冒烟等。接着,通过加热蜡块的实验,学生们发现蜡烛经历了一个从固态到液态的物理变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学习到物质三态变化的概念,即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化。
进入化学变化的探究,学生预测并观察蜡烛燃烧的现象,理解到燃烧不仅伴随着形态的变化,还会产生新的物质,如烟和碳。燃烧时的冒烟现象进一步引导学生收集并证明烟是由蜡蒸气燃烧产生的。这个环节强调了化学变化的特征——生成新物质。
在揭示物质变化的特点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关键区别:物理变化仅涉及形态改变,而不产生新物质,如水变成冰或易拉罐被压扁;而化学变化则伴随新物质的产生,例如蜡烛燃烧生成碳。
此外,课程还训练学生用恰当的语言描述物质变化,通过展示不同的变化实例,如鸡蛋的熟化、石灰水与二氧化碳的反应等,帮助学生识别产生新物质的证据。同时,课程强调实验的重要性,以铁水炼成钢钉为例,解释尽管有发光发热,但因未生成新物质,故仍属于物理变化。
课程扩展到物质变化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以及科学研究如何揭示宇宙的形成等深奥概念。课后,学生还可以进一步探究蜡烛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深化对化学变化的理解。
这个教学案例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活动,帮助小学生建立对物质变化基础理论的认识,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科学探索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