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复习》的PPT涵盖了地球内部结构、岩石圈的构成、岩石类型、地质作用以及板块构造学说等多个核心知识点。以下是详细的内容解析:
地球内部结构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地壳作为我们生存的表面层,根据地震波的研究被分为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厚度不均,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地壳之下是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其中上地幔的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地幔之下则是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地核主要由铁和镍组成。
岩石圈是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组成的,主要由岩石构成。岩石按照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岩浆岩分为侵入岩(如花岗岩)和喷出岩(如玄武岩),它们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侵入岩结晶度好,喷出岩则可能有气孔构造。沉积岩如石灰岩、砂岩和页岩,是由风化、侵蚀、搬运后的碎屑物质经堆积和固结成岩,常含化石。变质岩如大理岩、板岩等,是由已存在的岩石在高温高压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的,具有片理结构。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岩浆的上升冷却凝固形成新岩石,岩石在外力作用下破碎、风化、侵蚀,然后被搬运到其他地方堆积并固结成沉积岩,或在高温高压下变质成变质岩,这些岩石在地壳深处又可能重新熔融成岩浆,周而复始。这个过程中,A代表岩浆岩,B代表沉积岩,C代表变质岩,D代表沉积物,E代表岩浆。箭头A表示岩浆上升冷却凝固,B表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C表示变质作用,D表示岩石重熔再生。
地质作用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主要由地球内部的能量驱动,如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导致地表高低不平,形成高山盆地。外力作用则主要由太阳能和地球引力引起,如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使得地表趋于平坦。两者同时进行,相互影响,塑造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地表形态。
板块构造学说是理解地表形态变化的重要理论。地球上的岩石圈被划分为多个板块,这些板块在地球内部的热能驱动下不断运动。板块的边界可以分为生长边界(张裂)和消亡边界(碰撞)。生长边界通常形成海岭或大洋中脊,消亡边界则会产生海沟、岛弧和褶皱山脉。例如,印度洋板块几乎全位于海洋,澳大利亚位于印度洋板块,印度半岛位于印度-欧亚板块,阿拉伯半岛位于阿拉伯板块。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边界处,可能会发生剧烈的板块碰撞,形成复杂的地质构造和地貌特征。
这个PPT详细介绍了地球内部结构、岩石圈的构成、岩石的成因和循环、地质作用的分类以及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为理解和分析地表形态的变化提供了全面的知识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