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是一项旨在解决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的研究。当前,中小学写作教学存在诸多不足,如无专门的作文教学课程、缺乏完整的教学体系和独立的写作教材,以及习作与阅读、生活的整合不足。这些问题导致学生面临“作文难写”和“无话可说”的困境。教学中存在的“三轻三重”问题主要包括:过分重视知识传授而轻视能力培养,过度依赖教师经验输入而忽视激发学生兴趣,以及侧重单篇深度挖掘而忽略系统构建。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研究引入了思维导图这一工具。思维导图由英国心理学家东尼·博赞在20世纪60年代发明,是一种有效的组织性思维工具。其在小学中高段叙事性记叙文习作中的应用,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1. 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思维导图直观形象,符合小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特点,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乐于写作。
2. 培养发散性思维和想象力:通过丰富的图像和符号,思维导图能激发学生的联想,促进思维水平的提升。
3. 培养结构性思维:思维导图的结构与大脑神经元网络相似,有助于学生形成有条理的思考模式,紧密围绕主题进行构思。
4. 巩固学生习作主体性:思维导图的灵活性和开放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创作具有个性的作文。
在实际教学中,研究主要进行了以下两方面的实践:
1. 单元作文教学整合:通过思维导图,系统梳理各单元作文教学目标,找出递进关系,例如将描述人物特征的单元进行整合,让学生通过局部特征塑造人物形象。通过这种方式,既节省了时间,又丰富了学生的写作手法。
2. 谋篇布局的指导:利用思维导图的直观性和结构性,帮助学生搭建文章框架。在教授《难忘的一件事》时,采用特定的写作布局模式,指导学生如何安排材料、构建故事的起承转合,从而提升他们的写作布局能力。
思维导图的应用为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提供了一种创新方法,通过激发学生兴趣、培养思维能力、优化教学结构,有助于克服当前写作教学的难题,提升学生的写作质量和创新能力。未来,这种教学策略有望在更大范围内推广,以改善整体的语文写作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