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总结】
1. 新课程改革目标:
- 课程功能转变:强调培养学生的积极学习态度,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生存和做人。
- 课程结构:追求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需求。
- 课程内容与生活、时代关联:加强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及科技发展的联系。
- 学习方式变革:提倡学生主动学习,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
- 评价制度改革:弱化甄别选拔,强化评价的促进发展功能。
- 课程管理: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提高课程适应性。
2. 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 从单一被动学习转向多样化学习,兼顾记忆训练和合作探究。
3. 化学科目发展特征:
- 宏观到微观:化学家通过实验深入到原子层面的认识。
- 定性到定量:化学理论的发展体现了定量化的趋势。
- 实验与理论结合:化学理论的提出基于大量实验事实。
4. 化学史教育价值:
- 提高学习兴趣,促进知识技能的掌握。
- 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化学观念,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
- 培养科学和人文素养。
- 开启智慧,学习科研方法。
- 进行爱国教育,利用化学史中的素材。
5. 先行组织者教学意义:
- 帮助建立新旧知识联系,引起学生注意,促进有意义学习。
- 提高教学有效性,促进观念转变。
- 降低学习难度,优化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6. 三重表征:
- 宏观、微观和符号三重表征是化学学习的关键,它们互相联系,帮助理解物质性质。
7. 概念形成五阶段:
- 感知、加工、初步形成、联系整合和运用阶段。
- 概念教学策略包括直观教学、概念解剖、比较区分、系统化、消除迷思概念和巩固。
8. 五个一级主题:
- 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
9. 教学方法对比:
- 单向讲授法:高效传授知识,但可能忽视能力培养,应注重互动。
- 合作互动式教学:培养主动发展能力,提升学习品质,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育改革的方向在于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评价机制,以及关注科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全面素养和创新能力。在化学教学中,结合化学史、实验和概念形成过程,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