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概述】
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人类及动物的认知过程,包括感知、记忆、思维、语言和问题解决等。它关注心理结构和过程,试图理解大脑如何处理和解释外部世界的输入。
【历史与发展】
认知心理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省察法,即通过自我观察和报告来研究心理现象。然而,行为主义的兴起导致了一段时期内对内部心理过程的关注减少,因为行为主义者认为直接观察行为更为科学。1956年,认知心理学作为一个独立领域得到确认,乌尔里希·尼瑟(Ulric Neisser)的《认知心理学》一书出版成为标志性事件。格式塔心理学是认知心理学的先驱之一,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以及顿悟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
【现状与研究方法】
现代认知心理学注重生态学效度,即研究成果应能应用于现实情境。认知科学是一个多学科交叉领域,探讨知识的本质、组成、发展和应用。认知神经科学采用多种方法研究大脑与认知的关系,包括脑损伤患者研究、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PET)、磁共振成像(MRI)、事件相关电位(ERP)和单细胞记录技术。其中,单细胞记录技术通常不适用于人类研究。
【知觉理论】
知觉是通过我们的知识解释感觉输入的过程。模式识别理论是知觉研究的核心,包括模板匹配、原型模型、区别性特征模型和计算途径等理论。模板匹配理论认为,我们寻找与已知模式相似的刺激。原型模型假设,刺激与原型的匹配不必完全一致。区别性特征模型指出,识别基于刺激的独特特征,这些特征在记忆中储存,并在识别过程中起作用。计算途径则涉及对象的三维形状分析。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加工】
在模式识别中,自下而上加工是从感官输入开始,逐步解析刺激特征的过程,而自上而下加工则是利用背景知识和期望来影响识别。这两种加工方式共同作用于我们的知觉系统,使得我们能够在不同情境中有效地识别物体。例如,在复杂背景中,我们的先验知识可以帮助我们快速识别目标,即使其部分特征被遮挡。
【总结】
北京大学的认知心理学串讲笔记涵盖了认知心理学的基础概念、发展历程、当前研究趋势以及知觉理论的重点。这些内容对于理解和研究认知过程至关重要,同时也为心理学考研者提供了宝贵的复习资料。通过深入学习,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人类如何理解和解释周围世界,以及大脑是如何执行这些认知任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