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管理是企业生产活动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旨在确保生产设备的高效运行,降低维修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本篇设备点检培训教材涵盖了设备管理的多种策略和方法,包括事后维修、预防维修、改善维修、维修预防以及生产维修等。
1. 事后维修(BM):这是最基本的维修模式,当设备出现故障后才进行修理,适用于简单辅助设备,其优点在于维修成本较低,但可能导致生产中断。
2. 预防维修(PrM):通过定期的点检和预防性检查,预测设备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更换零件,降低故障停机损失,适用于关键和重要设备。
3. 改善维修(CM):对设备进行改进以防止恶化,提高设备效率,减少重复故障,延长设备使用寿命,适用于故障频发、维修难度大、费用高的设备。
4. 维修预防(MPr):强调设备设计阶段就考虑到减少或简化后期维修的需求,适用于可以实现无维修设计的设备。
5. 生产维修(PM):结合不同设备的特点,实施多种维修策略,如预防维修、事后维修、改善维修和维修预防,以最小化停机损失和维修费用。
6. 全员参加的生产维修(TPM):全员参与,包括设备的使用、保养等所有部门,强调设备一生的管理,目标是提高设备综合效率,通过小团队自主管理活动推进PM活动。
7. 点检定修制:是一种制度化的科学管理方式,通过预防性检查确定设备状态,制定维修对策,以预防故障,提高检修计划性,确保设备最佳状态。
8. 预知状态维修(CBM):利用设备诊断和状态监测技术,根据设备的实际状态制定维修计划,避免过维修,减少故障,保证设备精度和生产效率。
设备劣化的原因多样,包括润滑不良、灰尘沾污、螺栓松弛等,而劣化主要表现为机械磨损、裂纹、腐蚀等。针对劣化,采取预防措施如日常点检维护、改善维修,以及测定和修复劣化。
设备劣化通常发生在关键工作部位,如滑动部位、传动部位、旋转部位、支撑连接处、原料接触处以及受腐蚀部位。电气设备劣化则主要由电的作用、高温和温度变化等因素引起。
设备管理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涉及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包括选择合适的维修策略,预防和应对设备劣化,以及通过全员参与和科学的管理方法,提高设备的运行效率和企业的经济效益。